艺术造化:“气场与境界”—-王立新的诗意哲学一件艺术作品,一首诗,应该以“情感”

静白谈社会 2023-06-29 10:06:35

艺术造化:“气场与境界”

—-王立新的诗意哲学

一件艺术作品,一首诗,

应该以“情感”为主轴,

通过“想象力”,

去尽情扩展时间、空间和认知之间的张力冲突。

从见山只是山,到山外有山、山间有水,

再到山水之外的日月清风…

必须利用“非理性”的情感逻辑,

强迫一切客观服从于“此刻”的主观,

重新组合构建“人、事、物”的主观意境,

形成能容纳无限可能的主观开放式的“体验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者见美…)

主观审美“场”不同于科学,只有开放式体验,而无标准对错答案。

创作者与欣赏者如果处在同一水平和频率上,更容易在这件作品中形成基于“气场”的心理共鸣,这是最理想的艺术互动效果。

烂人更欣赏烂品,牛人则更欣赏牛品…

牛人和烂人都喜欢的,叫神作。

好的艺术作品犹如一道闪电,

瞬间,便能劈开欣赏者的觉悟,

使其能够运用联想,遁入这个“气场”。

神游其间:

见天地,

见众生,

见到自己沉睡已久的灵魂。

语言只是诗的肉体,

肉体健康性感固然重要,

但诗的灵魂在于“境界”。

诗人的每一首诗,

其实都首先是写给他自己的。

同样每一个读诗的人,

都只能在一首诗里读到埋藏在

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

所以这种共鸣的体验才是

语言的天真与人生自我的合一。

极致的诗是生动的形象与哲理的抽象,

共同构成了某种意境。

也许每句诗都是具象感性的,

而整首诗却象一个科学公式,

是概括抽象的自足的世界。

诗的水平高低当然要看语言表达能力,

但诗的本质还在于语言背后构造的人格化“境界”的高低。

“诗意”的语言应该属于灵性。

“境界”终究属于悟性。

任何领域的极品都是能见天地、见自己、见慈悲的悟性使然。

灵性是小聪明。悟性是大智慧。

真正的修行靠自己用心去体悟。

科学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

诗的逻辑是超越物质,探索心灵。

王阳明格物而不自知,最后在贵州山洞里顿悟:

心外无物。知羞耻而致良知。知行合一。

禅宗终于融入了儒学。

于是王阳明就写成一首学术诗: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首诗完全在说理,理的悟性够高,但形象生动全无,比起他的前辈心学大师、南宋哲人陆九渊的“诗意”便差了许多。同为哲学家的陆九渊仅凭下面两段文字便展示了诗人的特质:

“仰首攀南斗,

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

无我这般人。”

(大概作于18-20岁间)

“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颠,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大概作于16岁)

但陆九渊、王阳明和唐朝不识字的慧能比起来,语言背后的“境界”就差得太远了。可见识不识文字,是不是文盲,与有没有大智慧关系并不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悟实格物,终归于“悟空”!

空可以包容“有和无的转换”!

创造美,需要想象力。

欣赏美,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这就是本能的大众感官娱乐,

与艺术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

2022年6月1日

28 阅读:170

评论列表

用户65xxx91

用户65xxx91

3
2023-08-05 12:41

这身材极品

好人喜欢于振升

好人喜欢于振升

2
2023-07-23 12:26

第二张拍的像红秫秫杆一样太佃了

lengie

lengie

1
2023-09-01 12:43

[微笑]

静白谈社会

静白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