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升学长惠鉴:承上月三十日赐示,昨日始收到,敬悉一是。 《甲寅》杂志第十

洞斌2000 2023-07-09 14:59:00

(萧)子升学长惠鉴:承上月三十日赐示,昨日始收到,敬悉一是。 《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生一借。 星期日上午可否出城一游?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若是日天晴,可同往否? 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肃此,敬颂学安,不一。 湖南一师有三杰,第一为萧子升,第二为蔡和森,第三为毛主席,这三位由于品学兼优、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也被称为“湘江三友”。 我们对毛主席的书法,始终都是敬畏的,成熟的“毛体”,以一种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风格示人,让人倍感清新,而且这种感觉也是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提到“毛体”,我们就能够联系其那种气势, 其实,毛主席的书法在年轻时候并不是这种风格,尤其是他24岁写给萧子升的信,大气磅礴的风格还没有形成,字迹宽博安静,与众不同,而且字里行间还透着一股含蓄沉稳之气,甚至还透着一股浪漫之气,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体的意思。就是毛泽东想看一本叫《甲寅》杂志的第十一、二卷,想麻烦萧子升帮忙借一下。 顺便二人聚一聚,出城去走一走。 顺便说一下这本《甲寅》杂志,此书刊乃是民国初期的一种政论性期刊。 多由一些爱国文人、进步人士及革命家写稿,比如李大钊,陈独秀还有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等等… 后被禁止发行,虽发行时间较短但影响极大。下面此图便是《甲寅》杂志的封面。 青年毛主席这封楷书书信,写得很是工整规范,有古人考试作答卷的风范,其小楷书风高挑俊丽,大方整洁,一笔一划,多面出峰。但是这时候毛主席的小楷书是略显稚嫩的,尤其在笔画上,不是那么的完美,在结构上也不是特别的紧凑。 但是这时候的字迹已经展现出了毛主席的书法功底超出一般人了。而当时的萧子升可是出了名的“书法家”,他的毛笔字写得好那是全校出了名的,面对这样优秀的学长,毛主席自然也不好草草书写,所以他这封信的笔迹,也应该是毛主席在一师范期间的高水平小楷作品了。

0 阅读:0
洞斌2000

洞斌2000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