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Max初体验】昨天晚上到家2点多,简单发了几条微博,3点多睡觉,

坤坤谈汽车 2024-04-04 12:58:37

【小米 SU7 Max初体验】

昨天晚上到家2点多,简单发了几条微博,3点多睡觉,今天早上8点多起床,继续码字。有关汽车,我总是有很强的分享欲,之前接触经典车/超跑比较多,所以分享的都是汽车文化,最近接触电车比较多,也会忍不住分享。

在很多粉丝的印象中,我是一个纯粹的Petrolhead。但其实,我接受任何驱动形式,和商业无关,只是单纯因为喜欢车,油车确实会更纯粹一点,轻量化、声浪等等,但电车也有很多让我钟意的特性。

回到小米SU7,怎样聊这款车?开之前,我真的想用“青春版Taycan”去定义,甚至找了一辆Taycan去“碰瓷”SU7——不是Taycan买不起,而是SU7更有性价比!

开之后,我觉得雷总认真造了这辆车,有短板,但是车的整体素质很好,恶搞视频最终还是没拍,流量什么的先放一放,这辆车值得认真讲一讲——很小米,但确实能够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驾驶者之车。还记得当年小米的口号吗,为发烧而生。

有关SU7的评价,我会尽可能简单直观一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些开放式问题,交个大家选择。

【外观-开放式评价】SU7的外观有很多人喜欢,线条确实流畅。但实话实说,我更喜欢原创度高的设计。

高中时候,正在用小米2S玩着游戏,被邻班哥们问,这是新买的iPhone几?他没有恶意,是真的没认出来,我还是有点尴尬的。

借鉴市面上最成功的外观设计,对于新入场的品牌而言,确实是一种稳妥的选择,SU7的外观,确实很小米。

【储物空间-好评】前备箱和后备箱都很大,车内储物空间也很丰富。

【车内空间-吐槽】宣传是C级车,但车内空间其实只有B级车水平。

【动力-好评】Max的双电机版,总功率673马力,百公里加速官方成绩2.78秒,几家媒体的实测成绩都是3秒出头。实际开起来(Sport+模式),动力响应很好,全电门前进,非常刺激。

【悬挂-好评】30万的车子上,能有这个级别的悬挂,给小米的工程师点个赞。因为是空悬,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运动属性,而是一种高级感,但在激烈驾驶时,也能拉得住,值得一个好评。

【转向-开放式评价】其实,我有点想给转向一个好评,转向很精准,回馈偏轻。

如果将SU7定义为“年轻人第一辆驾驶者之车”,我希望回馈能再多一点。虽然转向并不是越重越好,但这种轻快的转向有一定风险。

舒适模式下的转向回馈,可以说是毫无回馈,为什么舒适模式不能选用Sport模式的转向设定?这就引出了下一点话题。

【模式调节-期待更新】现在SU7有三种模式,舒适/运动/运动+,切换模式会改变整车属性,但如果我想要运动的转向,运动+的悬挂,好像还不能实现,应该可以后续更新。

【内饰质感-吐槽】这不是一款20-30万的车应该有的内饰质感,这一部分并不是挑刺,希望各位米粉理解。

前几天静态体验了普版SU7,内饰质感不能让我满意,本以为Max版会好一点,但还是不行。大部分内饰部件的触感,从方向盘到车门饰板,都是10-15万级别车子的感觉,感觉转向灯杆和怀挡杆很容易掰断——这很小米,功能都全,但细节和质感差点意思。

雷总第一次造车,碰上市场这么卷,成本控制确实很难做,希望接下来能越来越好。

【车机-好评】前有数码博主不试车也能写车评,后有汽车博主没研究车机也能给好评。实话实说,我只用车机调了各种参数,没深入研究。但手机厂商做车机是降维打击,我相信小米的实力。

【购买人群】适合忠实米粉、自媒体、喜欢驾驶的年轻人;不适合对车辆细节和质感有要求的豪华品牌用户。

【总结】SU7 Max开起来很好,但质感有点粗糙,这不就是当年的小米手机吗!“为发烧而生”变成了“为驾驶而生”,雷总值得尊敬。

但是,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驾驶特性真的重要吗,有多少人会天天放在Sport/Sport+模式开车呢?

在如此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小米的第一款车,质量究竟如何,需还要时间验证。

锁单估计有5万辆了,新品牌第一款车,这个成绩相当惊人,SU7确实为小米汽车开了个好头。

【后记】此次只是初体验,后续应该会有更多体验,到时候再和大家继续分享。

0 阅读:31
坤坤谈汽车

坤坤谈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