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周恩来提议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打这个不好打的仗,应该怎么打?有了一个正义之名,仗就好打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一度烧到中国边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召开重要会议,经过深入研究和审慎讨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这一决策意味着新中国将不得不面临艰巨的考验。作为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实力有限,但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 然而,出兵的决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摆在中央和毛泽东面前的,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则关乎重大的问题:该以什么名义派遣部队赴朝作战?如果公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参战,那就等同于向美国宣战,这对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此,毛泽东耗费了不少心力。他不仅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反复商议,而且还广泛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民主人士。毛泽东深知,他们的意见不仅可以增进决策的科学性,更能凝聚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 在这个关键时刻,年逾古稀的黄炎培先生应邀而来,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命名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黄炎培是一位经历过旧中国苦难、见证新中国诞生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独特的渊源。 早在1945年,黄炎培就曾应邀访问延安,对那里的面貌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为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基于对黄炎培的高度信任和尊重,毛泽东在命名问题上特意征求了他的意见。黄炎培慧眼独具,他指出“支援军”这一名称并不恰当,因为它暗示是中国政府派遣出去的,等同于公开向美国宣战。 他提出"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一个正义之名,才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赢得胜利。 毛泽东深受启发,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响亮有力的名称。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自愿参战、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更蕴含着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它避免了国与国的直接对抗,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 随后,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作为解放战争的功勋将领,彭德怀指挥有力、作风严谨,是带领部队赴朝作战的不二人选。 就这样,在黄炎培等民主人士的建言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应运而生。这支队伍不仅担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此后的三年余,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钢铁长城阻击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支队伍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名称,不仅见证了那个艰难岁月,更成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永恒象征。还凝聚了各界人士的智慧,体现了新中国独特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在这个过程中,黄炎培等民主人士的建言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精神。 主要来源—人民政协网2023-07-31《“立国之战”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1950年,周恩来提议入朝军队名为“支援军”,黄炎培反对:“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
福星徠说事
2024-06-19 16:13:46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