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1年,79岁高龄的张廷玉被抄家,竟搜出了白银三万六千两。乾隆冷冷一笑道

福星徠说事 2024-06-24 12:14:40

公元1751年,79岁高龄的张廷玉被抄家,竟搜出了白银三万六千两。乾隆冷冷一笑道:“瞧瞧,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清官。”但当乾隆看完账目后,他整个脸都绿了,不但退还了三万六千两白银,而且还信守诺言,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清朝乾隆年间,朝野上下都知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张廷玉,张廷玉自康熙时期入朝为官,一路仕途坦荡,直至官拜帝师,他在朝中早已是位高权重之人,连皇帝也要敬他三分。   张廷玉虽已79岁高龄,但在朝中的威望丝毫不减,他为官数十载,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百姓心中的好官、清官。   在那个官场险恶的年代,张廷玉的清正廉明更是令他格外出众,其实,张廷玉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与他生活中的俭朴不无关系。   张廷玉生性节俭,即使位居高位,依然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每月的俸禄大都积攒下来,很少挥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却在乾隆年间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冤屈,起因是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政治影响力忌惮已久。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辅佐先帝多年,在朝中根基极深,威望极高,很容易成为自己的掣肘。于是,乾隆暗中谋划,欲削弱张廷玉的权力。   乾隆早就想找张廷玉的把柄,但奈何这位老臣实在清廉,没有给他任何机会。无奈之下,乾隆决定使出险招,暗中派人前去抄张廷玉的家,意图从他的家产中找出贪污受贿的罪证。   乾隆万万没想到,这一抄还真让他抄出了个大发现,张府的地下室里,竟然藏着一口巨大的箱子,箱中装满了金银珠宝等贵重之物,总价值高达36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消息传到乾隆耳中,他立刻断定张廷玉这是贪墨了巨额民脂民膏,在清朝,贪腐可是死罪,就算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乾隆见到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当即下令彻查此事,欲将张廷玉重办。   就在张廷玉面临着极刑的危险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大白于天下,那口价值连城的箱子,其实全是张廷玉多年来得到的朝廷赏赐,历代皇帝亲自所赐的金银珠宝,一件不少,一件不多。   原来,在古代,帝王赏赐大臣金银珠宝是常事。每逢节日庆典,或大臣立下汗马功劳,皇帝都会赏赐一些贵重之物,以示恩宠。   作为一朝帝师,深得皇帝信任的张廷玉自然受赏无数。他一一将这些赏赐之物存于地下,从未动用分毫。   这还不算,箱底的一份清单更是证明了一切。清单上详细记载了箱中之物的来历,皆有朝廷内务府的印章和皇帝的御笔亲题,每一笔都无比清楚明白。   真相大白,乾隆自知理亏,颜面扫地。想陷害张廷玉,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为老臣正名,给自己抹黑。   可乾隆到底是九五之尊,岂肯认错?他只好恢复张廷玉的名誉和官职,将查抄来的财物如数奉还,只字不提此事。   然而,这场风波毕竟还是给张廷玉留下了阴影。虽然官复原职,张廷玉再无心朝政,不久后便告老还乡。   张廷玉之所以能安然度过这次危机,除了他本人清正廉明外,更离不开先帝雍正皇帝的庇佑。当年,雍正在弥留之际,曾命张廷玉辅佐新君乾隆,并承诺张廷玉去世后可以配享太庙。   在古代,配享太庙是莫大的荣誉,意味着死后可以和皇帝一起接受后世祭拜,地位尊崇无比,雍正的遗诏等于给张廷玉加持了一层保护伞,即便乾隆有心整治,也不得不忌惮几分。   更何况,当时的清朝正值鼎盛时期,国库充盈,民生安乐。乾隆若贸然动张廷玉,难免会引起士绅和民众的不满,损害自己的声誉。   张廷玉去世后,乾隆便以雍正遗诏为名,恢复了张廷玉的爵位和名誉,并下令将其配享太庙,以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这样一来,既完成了先帝的遗愿,又挽回了自己的颜面,可谓一举两得。   张廷玉的传奇一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虽身处乱世,但始终坚守节操,不改初心。他虽位高权重,但依然不改其俭朴本色。   他虽遭遇冤屈,但终得以沉冤得雪,永享美名。这样的人,这样的官,古来罕见,千古流芳。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扬子晚报 2024年2月19日 关于“乾隆与张廷玉集团的较量”的报道

0 阅读:2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