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国民党上将张荫梧在听到傅作义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后,暗中纠集武装,准备阴谋发起武装暴乱。 初出茅庐时,张荫梧和傅作义同为阎锡山部下,在军旅生涯中砥砺前行。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人的性格差异日益凸显,埋下了日后决裂的种子。 张荫梧生性多疑,善于勾心斗角,对权力有着病态的渴求。他和傅作义暗中较劲,在上司面前屡屡进谗言,意图打压这位本该并肩作战的战友。然而,他的阴谋诡计并未得逞,反而将自己的嫉妒和偏执暴露无遗。 傅作义则心无旁骛,专注于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他胸怀坦荡,视张荫梧为友,在军中建立了威望,赢得了士兵的爱戴。然而,这却引来了张荫梧更加强烈的妒火,两人的关系日益恶化。 当时,阎锡山受蒋介石所托,命傅作义率军进攻山东,抗击北伐军。傅作义不负重望,带领部队转战山东,攻城掠地,连战皆捷,为晋军赢得了赫赫战功。 然而,远在太原的张荫梧看到战报,却不是欣慰,而是怒火中烧。他惶恐傅作义的军功盖过自己,会威胁到他在晋军中的地位。张荫梧决定采取行动,在阎锡山面前对傅作义大肆造谣,诬陷他在山东通敌卖国、贪污军饷,妄图离间傅作义和阎锡山的关系。 阎锡山初时将信将疑,派人前往山东核查。然而,前线将士对傅作义的爱戴和拥护,以及傅作义指挥作战的勇猛善战,都证明了张荫梧的诽谤纯属子虚乌有。傅作义之所以能屡创佳绩,完全依仗他的军事才能和部队的英勇善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举国上下一心抗战。然而,张荫梧却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一心只想报复傅作义,并在暗中勾结日军,伺机而动。 1939年,当日军在河北大举扫荡时,张荫梧竟然里应外合,率部偷袭八路军,致使我军伤亡惨重。面对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我军迅速组织反击,将张荫梧的部队击溃。 然而,这个无耻之徒竟恬不知耻地反咬一口,诬蔑是我军挑起事端。 1949年初,形势突变。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北平已然势不可挡。傅作义抓住时机,选择与共产党和平谈判,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7年,局势急转直下。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 然而,野心勃勃的张荫梧绝不会满足于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他暗中网罗旧部、地痞流氓,成立了自己的“自救会”组织,妄图在傅作义眼皮底下另起炉灶。这个看似安分守己的组织,背地里却囤积武装,蓄意叛乱。 1949年初,形势突变。然而,张荫梧仍不肯罢休。他一方面伪装臣服,一方面加紧准备武装叛乱,妄图趁乱夺取北平。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一举一动早已尽在解放军掌控之中。我军一举粉碎了张荫梧的叛乱图谋。这个穷凶极恶之徒,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悲的是,张荫梧即便身陷囹圄,也未见悔改之意。直到临终前,他仍在咒骂傅作义和共产党,毫无一丝反省。最终,这个一生为非作歹的军阀,孤独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个令人不齿的名字。 与之相比,傅作义的人生轨迹充满着传奇色彩。在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中,他慧眼识时局,选择了光明的道路。 放下过往的恩怨,傅作义真诚地拥抱了新中国,成为我党团结民主人士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张荫梧和傅作义,一正一反两种价值取向,造就了他们人生的巨大反差。张荫梧为一己之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傅作义胸怀坦荡,善于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重。 那些执迷不悟、背弃大义的人,必将被时代所唾弃,被后人所鄙夷。而那些以民族大义为重,紧跟时代步伐,为国为民的人,必将赢得历史的尊重,永载史册。 愿今天的我们,都能从张荫梧和傅作义的人生中汲取教训和力量。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信源:文史天地2007-03-08——《上将张荫梧落网记》)
1949年1月,国民党上将张荫梧在听到傅作义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后,暗中纠集武
福星徠说事
2024-07-08 22:12:43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