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漂亮!”2020年,四川一女子带孩子购物,因口渴,孩子拿了1瓶饮料当场喝完

福星徠说事 2024-07-10 18:13:01

“干的漂亮!”2020年,四川一女子带孩子购物,因口渴,孩子拿了1瓶饮料当场喝完 ,当女子拿着空饮料瓶到门口结账,收银员说她是偷东西盗窃,要按10倍的赔偿收钱。女子与她理论,超市的保安也来给收银员助阵,女子不想纠缠,付了10倍的罚款。女子出门后找到消协,消协立刻来人,结果令人意外。   盛夏的烈日炙烤大地,一位母亲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进超市采购日用品。购物车在货架间穿梭,孩子的口中却发出焦渴的轻喃。   母亲心疼孩子备受煎熬,便从架上取下一瓶水,递到孩子嘴边。清凉的水滋润了孩子干裂的嘴唇,母亲也舒了一口气。她暗自思忖,把喝剩的水放进购物车,等结账时再一并支付,这样做似乎问题不大。   然而,当母亲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来到收银台时,一场风波却陡然而起。收银员用犀利的目光盯着半空的水瓶,语气严厉地斥责母亲:“这水瓶已经开封饮用,却没有事先付款,这是偷窃行为!”   面对收银员的指控,母亲感到十分委屈和不解。她虽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偷窃,但为了避免与收银员发生更多争执耽误时间,母亲还是在极度不情愿的情况下支付了罚款。可是这件事却让母亲感到备受伤害,她认为超市的做法过于严苛,缺乏人情味儿。   母亲在回家后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处理。消协经过调查了解情况后,也认为超市的处理方式不妥当。   母亲虽然提前打开喝了但也表达了付款的意愿,并非偷窃之举,超市却按照偷窃的标准十倍罚款,未免不近人情。   之后,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一部分网民认为,母亲的行为确实不妥,应当先付款再让孩子饮用。商品归超市所有,未付款即使用已侵犯了超市的财产权益,超市有权进行处罚。毕竟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因人而异,那规则形同虚设。   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超市的做法略显教条和死板。他们认为,规则固然重要,但也应看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尺度。   孩子渴了难受,母亲的做法虽有不妥,但情有可原,并非恶意偷盗。对这种特殊情况,超市应该通融照顾一下,而不是死搬硬套规则来一刀切。规则重要,人性化处理更加可贵。   支持这种看法的人还列举了一些类似案例。比如,一些超市遇到老人食用了货架上的食品,会酌情免除责任,因为老人记性差有时候会忘记付款。   还有顾客因不熟悉超市购物流程,拆封品尝了食品却忘记付款被视为偷窃,后因情况特殊而获得谅解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商家在执行规则时如果缺乏人情味考量,往往会引起公愤。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母亲应当在孩子喝水前主动告知收银员此事。作为成年人,母亲理应懂得未付款使用商品的潜在风险,主动沟通其实更有利于消除误会、避免纠纷。母亲完全可以先向收银员说明情况,再让孩子喝水,但母亲却没有这样做。母亲的疏忽也是导致不愉快的原因之一。   客观而言,法不容情的生硬条文和过于宽松放任的约束都不可取。商家在日常经营中,需要在严格遵守规则和灵活变通执行之间寻找恰如其分的平衡。   一方面,规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规则面前"法不徇情",这是维持良好消费秩序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一味的"照章办事"而不考虑人情因素,也会使规则变成冰冷的教条,引发民怨。   如何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每一个商家都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过度的苛刻严格,会让消费者感到压抑不适;而过度的放任迁就,则可能助长违规行为。   商家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取舍。通过真诚沟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包容,定能在坚持规则与人性化执行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都市现场 2020-11-19——先喝饮料后结账,被要求10倍赔偿,是否构成盗窃网友吵翻了

0 阅读:54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