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回避型”真的很常见!
岛屿心灵
2024-10-01 12:39:41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回避型依恋”。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一段来自他们的自述:“我喜欢一个人呆着。不那么亲密的情感关系对我来说更加自在。说实话,我不太信任感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更看重自己能否独立。我不想去依赖别人,当然别人也别想来依赖我!”
在生活中,相比谈恋爱他们可能会更喜欢工作。也会认为只有工作稳定了、取得了好的结果才会去想恋爱的事情。他们常对周围的人抱有一种不太好的预设:“人们对我是有敌意的,他们可能会拒绝我!”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像一个刺猬一样开始自我防御:哼,比起让你拒绝我,我会“提前报复”。于是他们会预先表现出尖刻和固执的一面,用盛气凌人和专横的态度将想要接近他们的人给吓跑。
在性关系中,他们会很回避充满浪漫氛围的状态和亲密的凝视,这会让他们起鸡皮疙瘩。有研究显示:女性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不会有很多伴侣。但男性回避型依恋者则相反,他们可能在性关系方面更活跃,更喜欢单纯的肉体关系。
但你真的能说,他们没有与他人建立充满情感的关系的本能需求吗?并不是的,他们也会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他人的联结。但没有体会过正确依恋关系的状态,将他们爱人的能力给“封印”了。没错,“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种依恋模式主要受早期抚育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在0.5-3岁这个阶段(数据来自《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他们和养育者形成的关系会“泛化”,并会在未来对ta的一切人际关系奠定一个基调。
一个懂得正确的抚育方式的母亲,会知道如何在和婴儿的互动中“你来我往”,并会对婴儿的反应作出适度的回应。而“回避型依恋”的养育者通常更具“控制性”和“侵扰性”。他们更倾向于自说自话,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婴儿的需求上。更甚者,他们会用冷漠和苛责的语气来回应婴儿的需求。
长此以往,婴儿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是无法得到理想的回应的,于是干脆就将自己包裹起来。当他们长大了,如果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教会他们正常的依恋模式是什么样的,他们自然也无法对身边的人抱有正确的期待。甚至他们也很难发现自己身上具有的问题,因为一切问题在他所成长的环境下是“常态化的”。
“回避型”不应该成为人人避之而不及的标签。撕下标签,背后隐藏的是渴望被爱而没被正确爱过的幼小心灵。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