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一男子被查出小细胞癌,寿命就剩3个月,没想到3个月后,癌细胞竟然消失不见,医生得知他的治疗方法后直呼神奇! 面对医生3个月的生命判决,乔·蒂彭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抗癌奇迹。2016年,这位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康复过程让整个医学界大为惊叹。 蒂彭斯在走投无路之际,冒险尝试了一种非传统疗法——服用通常用于犬类的药物芬苯达唑。这个冒险之举竟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短短90天后,他的身体里再也找不到癌细胞的踪影。 蒂彭斯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引发了公众对芬苯达唑的热议。一些癌症患者将其视为"神药",甚至自行购买服用。 但医学专家提醒,在未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之前,擅自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治疗癌症,风险极高。服用过量或者长期使用芬苯达唑,可能引发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 乔的"狗药"疗法源自一位兽医朋友分享的实验室故事,芬苯达唑原本是一种常见的宠物驱虫药,因其价格低廉而被广泛使用。 这位朋友无意中发现,一些服用芬苯达唑的小鼠,体内的癌细胞生长被抑制了。受此启发,乔决定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这种非常规的治疗方案。 乔制定了一套周期性服用芬苯达唑的方案,同时搭配其他膳食补充剂,以增强疗效并减轻副作用。 尽管乔的自我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狗药"疗法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每个人的基因、癌症类型和病情进展都不尽相同,盲目效仿别人的用药方案,极其危险。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有癌症患者开始效仿乔的做法,尝试服用芬苯达唑。一些人宣称病情得到控制,甚至出现部分缓解。 但也有不少患者在服药后出现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不得不中断治疗。 中国的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狗药"疗法的讨论,一些癌症患者通过海外代购或跨境电商,购买芬苯达唑自行服用。有人甚至在网上叫卖号称纯度更高的"工业级"芬苯达唑。 许多权威医学专家和机构发出警示,提醒公众服用来源不明的药物风险极高,呼吁癌症患者理性对待,切勿盲从。 面对患者对"狗药"疗法的追捧,制药公司也嗅到了商机,一些公司宣布启动芬苯达唑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欲抢占先机。 但也有专家质疑,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仓促推进人体试验是对患者生命的不负责任。 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正在逐步揭晓。早期实验数据表明,它在小鼠体内能有效抑制肿瘤发展。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该药物破坏了癌细胞的能量来源,即线粒体的正常运作。 这为芬苯达唑治疗癌症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小鼠实验结果能否外推至人体,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目前,芬苯达唑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安全性数据非常有限。服用过量或长期使用芬苯达唑,可能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 对于本就身体虚弱的癌症患者而言,这无疑会雪上加霜。因此,医学界对于将其用于癌症治疗持谨慎态度。 多国的肿瘤学会和临床肿瘤学家也纷纷发声,呼吁癌症患者不要盲目尝试未经验证的"狗药"疗法,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尽管新兴疗法令人向往,但对绝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传统的"三大件"——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仍是最可靠的选择。在缺乏充分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冒险尝试实验性治疗可能弊大于利。 患者应该听从医生建议,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可轻信来路不明的"神药"。毕竟,珍惜生命,远比病急乱投医更加可贵。 乔声称自己服用"狗药"后癌症痊愈,但他并未提供完整的医疗记录来佐证这一奇迹。一些医学专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乔的经历可能掺杂了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 毕竟,癌症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发缓解,而将此归因于某种"神药",并不严谨。 尽管如此,许多绝望的癌症患者仍然愿意去尝试这种"狗药"疗法。他们早已对昂贵的常规治疗失去信心,却又不甘心就此放弃。 相比动辄几十万的靶向药和免疫治疗,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狗药"无疑更有吸引力。患者心中的一丝希望,哪怕渺茫,也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 这种现象反映出,癌症患者对于廉价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不愿做金钱和疾病的双重奴隶,却又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种无奈和脆弱,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癌症的治疗不应是金钱的游戏,而应以患者的生命为先。我们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芬苯达唑等廉价药物的科学研究,严谨评估其抗癌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扎实的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证据,或许终有一天,这些被遗忘的"药"可以造福更多患者。 信源: 澎湃号.湃客 癌症晚期吃“狗药”?“狗药”究竟是药是毒? 2024-01-25
2016年,美国一男子被查出小细胞癌,寿命就剩3个月,没想到3个月后,癌细胞竟然
福星徠说事
2024-10-07 12:09:17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