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一个国家粒子物理研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基础科学的实力。当今世界,美国的费米实验室、欧洲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都因建有大型对撞机而名噪一时。 拥有先进的对撞机,不仅能吸引全球顶尖的物理学人才,更能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 更重要的是,对撞机所蕴含的尖端科技,有望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助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在王贻芳看来,大型对撞机不可或缺,只有拥有自己的对撞机,中国科学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不过,建设对撞机绝非易事。据王贻芳估算,一座大型对撞机的建设费用至少需要360亿元人民币。 如此规模的科研投入,既需要雄厚的国力支撑,也呼唤全民的共识。针对争议,王贻芳直言不讳:基础研究虽然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但绝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 事实上,王贻芳对建设对撞机的呼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响应。在他们看来,对撞机不仅仅是一个科学装置,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 与王贻芳的乐观估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院士的审慎态度。这位年近百岁的科学泰斗,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他担心,在目前财政形势下,对撞机所需的巨额投入,可能会"挤占"其他科研项目的经费。 毕竟,中国目前在其他领域都有许多亟待填补的"短板",对撞机的建设不应成为其他领域发展的"绊脚石"。 杨振宁院士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以美国的超级对撞机项目为例,仅建设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运行维护同样需要巨额资金。 如果中国在对撞机上投入过多,势必会影响其他领域的科研投入。这对于像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这样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学科而言,无疑是个坏消息。 除了经费问题,杨振宁还对对撞机能否真正造出想要的粒子表示担忧。他指出,即便建成对撞机,科学家也无法完全保证能在实验中制造出预期的粒子。 毕竟,微观世界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很多理论预言都可能落空。如果投入巨资建造的对撞机最终"空手而归",无疑会让公众对基础科学研究失去信心。 技术保密难度大,也是杨振宁反对建设对撞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型对撞机涉及大量尖端技术,一旦泄露,可能被其他国家复制,从而失去科研优势。 这对一个希望在科技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个隐患。杨振宁坦言,与其在对撞机上"下血本",不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易于掌控、更有把握取得突破的领域。 杨振宁的担忧,反映出老一辈科学家谨慎务实的治学态度。在他们看来,科研投入应当聚焦国家和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种强调"性价比"的科研观,无疑有其合理性。毕竟,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把有限的科研资源用在"刀刃"上,往往比"大手大脚"更能收到实效。 面对质疑,王贻芳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在他看来,建设大型对撞机虽然投入巨大,但潜在的科研收益同样巨大。 对于杨振宁提出的"造不出想要的粒子"的担忧,王贻芳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探索从来就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但正是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中,人类才能不断打开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谈及技术外流的风险,王贻芳显得十分淡定。他认为,对撞机的核心技术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的保密措施来守护。 王贻芳的乐观和自信,正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家的缩影。他们崇尚创新、勇于担当,敢于在世界科技前沿"亮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科学家就对现实问题视而不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中国科技现状有着清醒认识,他们才更加迫切地呼吁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 在他们看来,只有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问题,中国科技才有可能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而大型科学装置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慎重质疑到坚定支持,两代科学家围绕对撞机展开的讨论,生动刻画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两种路径选择。孰优孰劣,也许很难一时判断。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是谨慎前行,还是大胆探索,无论是量力而行,还是迎难而上,科学家对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始终未变。 正是在这种赤诚之心的感召下,中国科技必将在质疑和争鸣中砥砺前行,在探索和发现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信源 :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福星徠说事
2024-10-05 17:09:11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