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女权时代,女性还是难以获得主体性
岛屿心灵
2024-10-27 13:21:21
我收到过很多女性读者就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我求助的私信,有的问题虽然表面看上去五花八门,但其实本质上都出在了同一个根源:那就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
“女性主义”的确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但出于种种考量我很少会在笔记中提到它。但因为这些私信,我发现对于女性来说,想要解决她们的心理困扰是逃不过对女性议题的讨论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即使你不愿意你还是会被大环境的意识所影响。
那么,“主体性”是指什么呢?它是你对自我身份的觉察和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和行动,不再受限于传统性别角色和他人期望。“主体性”的对立面,就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著名概念“他者”。“他者”意味着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他者”也意味着“我”这个主体的永恒丧失。女性如果想获得真正的主体性,就必须打破这种依附关系,没有任何的“中间地带”可言。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上野千鹤子教授也在她的社会观察中得出:女性的自我意识应该通过超越家庭角色,通过教育和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来强化。
但我看到的现实和网上铺天盖地的“女权声明”是非常割裂的。现实是,很多女性对生活的描述仍然是围着丈夫和孩子转的。我几乎看不到她们作为“我”本身对生活的思考和挣扎。即使在恋爱状态中,女性也会天然从对方角度出发,先琢磨对方会怎样想,而不是先问问“我”的感受。现实是,在对女性的评价标准里,我仍然看到的是以“是否嫁得好”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我很难想象对一个男性的评价是以他“娶的好”作为标准。
如果说封建时代的女性是没办法获得主体性,那么在女性主义崛起的当下,阻碍相比于之前已经小很多了(当然真正的平权还任重而道远)。而有时候,退一步就意味着步步退。直到你习惯了成为被动的一方,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在“退”,在交出自己的主权。你以为这是应该的,是美德,是…爱?
就像电影《出走的决心》里的主角李红一样,只要你肯下这个决心,那么迎接你的就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但你也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注定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你一定会收获更为甜美的果实。
波伏娃的这段话请你反复诵读:男人的幸运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的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