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一位母亲给读高三的儿子送饭,儿子吃得又香又满足。谁料,一天

炎黄小刺史 2024-11-12 14:49:00

2024年9月16日,一位母亲给读高三的儿子送饭,儿子吃得又香又满足。谁料,一天,他突然说:“妈,下次你多带点饭菜,最好用锅装。”母亲愕然了:“这孩子饭量这么惊人了?”   你能想象吗?每周六早晨四点,天刚蒙蒙亮,江苏宿迁的叶女士就早早起身了。这不是为了上班,也不是为自己出远门,而是为了给儿子和他的几个室友送一顿“盛宴”。   她得准备一大锅米饭、一大锅排骨汤,外加好几种拿手的家常菜——从蒜蓉炒菜心到红烧肉,每道菜都是她花心思做的。   这么大费周章,不就是为自己孩子送饭吗?其实不然,叶女士送饭不仅仅是为了她的儿子,更是为了几个“陌生”的孩子——她儿子的室友们。没错,叶女士的爱已经悄悄扩展到了儿子的朋友圈,她成了几个男孩心中共同的“妈”。   事情的开始,得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要求说起。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六,那天叶女士像往常一样,特地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开车30多公里送到学校门口。她儿子正值高三,学业繁重,回家次数不多,为了让他吃好、吃饱,她每周都像“送命题”一样精心挑选菜式,只为让他能在这关键的一年得到最好的营养补充。   但这一次,儿子在饭盒吃得正香的时候,忽然抬头对叶女士说了句让她哭笑不得的话:“妈,下次你多做点,最好连锅都端来!”叶女士一愣,心想:“这孩子的饭量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了?”   她试探地问了句:“这么多还不够你吃吗?”儿子连忙摆手,眼睛却不自觉地朝旁边的栅栏看了一眼。叶女士顺着儿子的目光望去,才发现那儿站了几个男孩子,目光盯着饭盒,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一番询问,叶女士才明白,原来这几个孩子是儿子的室友。高三课业压力大,他们的父母离家远,无法像叶女士一样每周末送饭。看着儿子那略带歉意的眼神,叶女士心头一酸,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意。儿子其实是想让母亲多做一些饭菜,好让这些室友们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叶女士当时答应了,没多说什么,但心里却默默下了决定:以后,她的“送饭日”不再是只为了一个孩子,而是为了这群正在拼搏、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们。   从那天起,每个周六成了全宿舍最期待的日子。为了让这些孩子们吃得更好,叶女士不仅用上了电饭锅,还带上了她家那口特大号的炖锅,专门用来炖排骨汤或者鸡汤。   每次到了学校门口,她会在栅栏边上“摆摊”,孩子们早已在阳台上探着脑袋,看到她来了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像等待丰收的农民一样期待着那一锅锅饭菜。   “阿姨,这次又有什么好吃的?”一个大男孩笑眯眯地问道。他的声音里满是憧憬,仿佛在问的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有红烧肉、蒜蓉青菜、土豆烧豆角、莲藕排骨汤,尽管吃,不够还有!”叶女士一边热情地招呼,一边把饭菜逐个摆好,饭香四溢,迅速勾起了孩子们的食欲。   一开始,他们还叫叶女士“阿姨”,慢慢地,随着感情加深,他们开始和儿子一起叫她“妈”。从“阿姨”到“咱妈”,这不仅仅是称呼的改变,更是这群少年对叶女士发自心底的认可和依赖。   叶女士为孩子们送饭的事慢慢在小区里传开了。每周送这么多菜,而且还是大鱼大肉,成本不小,邻居们替她算了一笔账,劝她还是适可而止。有人直接说:“叶姐啊,这样每周送,这一送就是一年,你家也不宽裕,再说这些孩子毕业了谁还会记得你呢?”   这样的劝说一遍遍传入耳中,但叶女士只是淡然一笑,心里却始终没有动摇。她觉得,不管以后孩子们记不记得她,只要现在他们能吃饱、吃好,能在高三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这就够了。   即便吃力,她也愿意做这些,毕竟这些孩子叫她一声“妈”,她就得为这份称呼负责。   一到周六下午,叶女士的“食物盛宴”成了宿舍楼下一道特殊的风景。孩子们会早早站在栅栏边上,远远看到叶女士提着锅过来,就会齐声喊道:“妈来了!妈来了!”   那些欢呼声带着浓浓的期待和欢乐,仿佛要冲破高考的压力,冲破这段青涩年华里的紧张气氛。   一顿饭能有多大的力量?叶女士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她用一顿顿丰盛的饭菜,在儿子和室友们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她不仅仅满足了孩子们对家常菜的渴望,更给予了他们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让他们在高考这条充满压力的路上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力量。   高考的岁月或许会过去,孩子们终会走向各自的未来,但叶女士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温暖记忆,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们需要爱和力量的时候,那些周六的饭菜会让他们想起这个“咱妈”的无私付出。   叶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母爱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与支持。只要她们的孩子们能感到温暖,她们便心满意足。   (文中名称皆为化名) 来自信源:大河报2024.9.16《妈妈拎锅给儿子全宿舍送饭 一大群半大小伙喊“咱妈来了”》

0 阅读:6
炎黄小刺史

炎黄小刺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