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聊下贾樟柯为什么拍AI电影这件事。他是传统电影手艺的背叛者吗?先讲一个陈

访卉追忆娱乐 2024-12-09 18:13:24

认真聊下 贾樟柯为什么拍AI电影 这件事。他是传统电影手艺的背叛者吗?先讲一个陈年彩蛋:

《三峡好人》里,主角韩三明跟黄毛小混混相识,他报了一串电话号码。现在如有好事者,把这串号码输入到微信,嗯没错…你会加到韩三明老师本人。

那真是他的号码,二十年没换过。角色韩三明,由身份证韩三明饰演,但又不完全是演。我将这个奇妙的跨年代彩蛋,称为“典型的贾樟柯时刻”。

那一刻演员和角色同时在场,虚构与纪实的界限,模糊于这种奇异的内外延续性。而在胶片年代,这种延续不可能发生。

当我们说贾樟柯是凭纪录片的视角达成某种“真实”时,不单是说他的影像风格,还有他的对摄影机的态度。他奉行了数码摄影的逻辑,即和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被拍摄的人,保持克制距离,不去打破现实原有的延续。

《三峡好人》是用索尼190P——一部DV录影机拍摄的。这个器材小巧紧凑,可以单手拿放。而《风流一代》原名就叫“持数码摄影机的人”。

贾樟柯是中国大陆数字摄影的先行者之一。这可能有点反直觉,你以为他是朴素的汾阳boy,实际上放眼国际,他都是最早的新技术、新概念玩咖之一。

所以我看到人批评贾樟柯搞AI电影,我会觉得你根本不了解他。二十年前,是数码摄影作为新生产力,赋予他更多的创作自由。他不必再为昂贵的胶片发愁,可以让摄影机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位置远远观察。二十年后,他当然没有理由对新技术说不。

前天艾特贾樟柯导演来回答问题。评论里最多的附和声是,《在清朝》什么时候拍?还拍不拍了?

我估计只有我们老观众还记得这茬。小贾时期,他就是公开的武侠迷+胡金铨吹。武侠电影筹谋了二十年,现在已经进入老贾期,还是连影儿都没有。我想技术实现成本一定是限制之一。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物质生产。物质供应没跟上,其他都是白搭。而缓解物质匮乏,源头永远是技术变革。贾樟柯之所以成为贾樟柯,是因为上一轮行业技术变革——数字电影摄影取代了赛璐珞胶片、数字编码取代了原始的光学游戏。

现在要他走出舒适区拍电影,走出汾阳或者奉节的现实时空,有很大的物质条件鸿沟要跨越。虚构要花钱,虚构一个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的时空,如科幻,武侠类型,那要花更多更多钱。

所以国内出现AI这种新质生产工具,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导演,你不仅不该意外,还应该为此感到庆幸。贾樟柯只是在做他一直做的事情。

未来AI技术成熟,贾樟柯这样的导演,就可以用十分低廉的成本,去尝试更多的电影类型。贾导AI试水的短片《麦收》,虽然在画质和对象稳定性上,还是能有一些瑕疵,但一些传统分镜,场面调度,演员的走位移动,已经能做到顺滑逼真了。

很多文青影迷将“实验性”窄化为视听风格,但技术实验同样是实验,甚至更为本质。

《风流一代》戛纳映后,贾樟柯说这部电影是自己职业生涯第一幕的总结,后续他要开始其他探索。如果未来他要涉足科幻(他尝试过)武侠(他很想尝试)这些类型片,AI工具会是一个有力补充。

当然,在我想象中,十年之内,AI会大幅弥合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在“物质生产条件”上的鸿沟,可能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凭藉AI技术,做出不弱于主流电影画面和特效水准的短片。那剩下的就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比拼了。希望这一点早点到。

0 阅读:0
访卉追忆娱乐

访卉追忆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