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蹊跷”的事之一,开国上将许世友与世长辞后,不成立治丧委员会,

何以为知吖 2025-01-16 16:28:19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蹊跷”的事之一,开国上将许世友与世长辞后,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不开追悼会,甚至都不立碑,但是,邓公却给了许将军一项特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许世友将军离世前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要求土葬”,但遗憾的是,中央迟迟没有做出决定。 1985年10月22日,许将军与世长辞,全国的报纸和电台发布了《讣告》,《讣告》上面对土葬还是火葬只字未提,这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中央会如何抉择呢? 要知道,建国后不久,毛主席就带头,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了字,朱老总、周总理、彭老总、邓公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 可是,许世友却迟迟不签,还说:“人死如灯灭,入土千万不能烧了!” 对于许世友葬礼形式安排,南京军区拿不定主意,只好向中央请示,邓公在深思熟虑后,给出了几点指示,比如不开追悼会,但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但要成立治丧办公室。 那么问题来了,许世友的葬礼为何要那么神秘呢?他为何坚决不火葬呢? 他的葬礼之所以那么神秘,就是因为土葬的原因,而他之所以坚持土葬,跟他的母亲有关系。 在许世友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是母亲把他拉扯大,母子的俩的感情特别深。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发威,军中有很多人都怕他,但他在母亲面前却非常乖,舍不得让母亲受一点伤。 许世友年轻时的经历很坎坷,他曾被送到少林寺,到后来闯了祸,有家不能回,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参军。 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的日子里,许世友敢打敢拼,在军中混出了名堂,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思念着母亲。 革命时期,许世友有两次回家的经历,但因为老家还属于敌占区,他不能多待,通常是天不亮就得离开。 建国后不久,许世友任职于山东军区时,有过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走进院子,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还在卖力打柴,许世友顿时泪如雨下。 后来,因为忙于工作,许世友很少有跟母亲见面的机会,以至于母亲离世时,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为了弥补对母亲的爱,许世友立下誓言,等自己老后,必须要为母亲守坟,来世再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那么,中央会同意许世友土葬的请求吗? 许世友去世后,关于他土葬还是火葬的报告放在了邓公的案头。 对于这件事,邓公是很为难的,一方面,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实行火葬,这样不仅环保,还不占用耕地。 另一方面,许世友是国家和军队的大功臣,土葬也是为了死后尽孝,于情于理也都说得通。 可是呢,还有一件事情是邓公不得不思考的,如果破了例,允许了土葬,会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呢? 思前想后,邓公还是决定遵循许世友的“遗愿”,他给出了八个字的回复:“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在邓公的指示下,王震将军第一时间赶到了南京,并对南京军区的领导说道:“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了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由于形式的特殊性,许世友的土葬对外是严格保密的,从南京到许世友老家的车辆也是在夜里秘密出发,也没有设立墓碑。 不久后,这件事传出来,大家非但没有指责,还特别能够理解,也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下,许世友将军的墓前终于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七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0 阅读:0
何以为知吖

何以为知吖

温度,新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