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团长牺牲前,让我好好照顾他的未婚妻,我选择退伍和他结婚,每年我都带他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5-02-11 13:43:14

1973年,团长牺牲前,让我好好照顾他的未婚妻,我选择退伍和他结婚,每年我都带他的未婚妻和孩子,去给团长扫墓。 "德民,我怕是看不到我的孩子出生了..."刘团长躺在我怀里,血染红了迷彩服,他颤抖的手紧紧攥着我的衣襟,"答应我,照顾好小雨和...和我们还没出生的孩子..." 我叫王德民,1950年生于四川成都。1968年入伍,在部队一步步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团部通讯参谋。刘团长,我们最年轻有为的团长,却在1973年那个血色黄昏,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次事故来得太突然。试验场上,刘团长发现一枚哑弹即将爆炸,他用尽全力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弹片击中腹部。当我抱起他时,他已经满身是血。 "团长,你别说话,马上就到医院了!"我声音颤抖。 "来不及了...小雨她..."他猛地咳出一口血,"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了,这个消息...我还没来得及告诉战友们..." 李小雨,团长的未婚妻,是军区医院的护士长。她和团长的婚礼原定在两个月后。谁能想到,她最终在太平间里,穿上了那件精心准备的婚纱。 "我答应过团长,要照顾你们母子。"我对着瘫坐在太平间的李小雨说。 "可是德民,这对你太不公平了..."她泣不成声。 "在部队,战友的托付就是命令。" 1974年春天,我和李小雨结婚了。婚礼就在团长的墓前举行,战友们整齐列队,为我们见证。那天,李小雨的肚子已经很大了,她穿着素白的孕妇装,手捧着团长生前最爱的腊梅。 "团长,你放心,我会替你守护好这一切。"我对着墓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六月,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眉眼间神似团长。李小雨坚持给孩子取名叫刘德志,既姓刘,又有我的"德"字。 每当看着熟睡的德志,我总会想起团长临终时的嘱托。我不仅是在履行承诺,更是在完成一个战友未尽的责任。这个家,需要一个男人的担当。 德志很懂事,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两个爸爸。每次去扫墓,他都会自己整理军装,笔直地站在墓碑前。"爸爸,我会像您一样保家卫国,您在天堂看着我。" 李小雨是个坚强的女人。这些年,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德志,却从未向我索取什么。有时半夜,我能听见她在房间里低声啜泣,对着团长的遗照轻诉衷肠。 1991年,德志考上了军校。临行前,他跪在团长墓前:"爸,您和爸爸把我抚养长大,现在该我报效祖国了。"我和李小雨站在后面,相视而泣。 2000年,德志也当上了团长。授衔那天,他特意请了三天假,带我们去看团长。他郑重地把自己的团长肩章放在墓碑前:"爸,您看,我做到了。这是您和爸爸给我的力量。" 现在,我和李小雨都老了。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带着德志一家来扫墓。看着他教年幼的儿子向团长墓碑敬礼,我知道,这份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如今,团长墓前的松柏愈发葱郁。李小雨常说:"这棵松,像极了德民,默默守护了我们这么多年。"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在那个血色的黄昏,我不仅接过了一个战友的遗愿,更接过了一个军人的尊严。 团长,您放心,我永远是您妻儿最坚强的依靠,直到生命的尽头。

0 阅读:2
乐荷谈文化历史

乐荷谈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