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1200名日军就围了过来。 在山东德州陵县大宗家村,有一座独特的建筑物,当地百姓都称它为"保险院"。这座建筑的主人是当地著名的地主宗子敬,他将这里建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 青灰色的围墙高达六米有余,全部采用青砖与水泥混合砌筑而成。墙体厚实,即便是炮弹的轰击也难以撼动分毫。 围墙的四个角落,各自耸立着一座高大的角楼。这些角楼不仅可以用来观察远处的动静,更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工事。 整座院落的建造工艺十分讲究,每一块砖瓦都经过精心挑选。从大门到内院,处处都能看到精美的雕梁画栋。 但与其他地主老财的豪宅不同,这座"保险院"的建造者更注重实用性而非奢华。墙体多处预留了射击孔,每个角楼都设计了瞭望位。 院内的地下,还暗藏玄机。宗子敬在多个隐蔽位置挖掘了地窖,存放了大量军用物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十三箱崭新的子弹。 这些军火的来源无从考证,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很可能是宗子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囤积军火是许多有识之士的选择。 宗子敬修建这座"保险院"的初衷很简单: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需要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建筑后来在一场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每一处建筑细节都经过周密考虑,从围墙的高度到角楼的位置,都充分考虑到了防御需求。即便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建筑设计也显得颇为超前。 宗子敬虽然是一位地主,但他深知国将不国、匹夫有责的道理。这座"保险院"的建造,既是为了保护家人,更是为了在需要时能够为抗日事业出一份力。 院内的布局非常合理,既保证了日常起居的便利,又能在战时迅速转换成战斗阵地。四座角楼的设计尤为精妙,既可以用作瞭望,也可以作为射击工事。 地窖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既能存放粮食等生活物资,也可以储存军用物资。而且入口隐蔽,不熟悉的人很难发现。 1939年3月27日,八路军东进支队第5支队抵达德州陵县大宗家一带。这支部队由支队长曾国华带领,共有五百多名官兵。 部队进村后,当地百姓纷纷送来粮食和生活用品。有的村民甚至专门杀鸡宰羊,为这些风尘仆仆的战士准备热饭。 第5支队刚经历了几场艰苦战斗,正需要时间修整和补充。在村民们的热情款待下,战士们的疲惫很快得到缓解。 到了第三天,村里甚至请来了戏班,在村南的空地上搭台演出。附近几个村的百姓也都赶来观看,场面一度十分热闹。 4月1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安田旅团的1200名官兵,乘坐数十辆卡车和装甲车向大宗家村逼近。他们还带来了大量的火炮和充足的弹药。 日军采取了四面包围的战术,很快就在大宗家村外完成了部署。他们的计划是分兵两路,一路进攻大宗家,另一路进攻侯家。 这支日军装备精良,不仅有重机枪和迫击炮,还配备了最新式的通讯设备。相比之下,八路军只有普通步枪和有限的弹药。 当枪声响起时,八路军官兵们立即进入战斗状态。但日军的进攻来得太突然,第5支队的部分力量已经被分割包围。 在这危急时刻,地主宗子敬主动找到了八路军团长龙书金。他提出让八路军进入自己的"保险院"据守。 这个提议来得正是时候。"保险院"坚固的围墙和制高的角楼,正好可以弥补八路军在装备上的不足。 龙书金立即带领战士们进入"保险院",并迅速部署防御工事。他们在四个角楼和围墙的射击孔处架设机枪,准备迎击日军的进攻。 此时的战场态势十分严峻。日军不断增加兵力,试图一举歼灭这支让他们头疼的八路军部队。 外围的战斗日趋激烈,枪声和炮声此起彼伏。援军因为日军的重重封锁,一时难以靠近战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院"成为了第5支队最重要的据点。这座平日里的地主豪宅,在战火中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防御能力。 宗子敬面对日军的进攻,没有丝毫犹豫。他不仅打开家门接纳八路军,还组织家人协助战斗。 当时的局势对八路军极为不利。日军拥有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而八路军却弹药不足。 在这个危急关头,宗子敬再次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他不仅贡献出了自己的宅院作为战场,还挖出了珍藏已久的军火。 在"保险院"的战斗中,八路军充分利用了这座建筑的优势。高大的围墙为战士们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四座角楼则成为了最佳的射击阵地。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宗子敬的家人也加入了战斗。他的儿子们端起枪支,与八路军并肩作战。 日军的进攻一浪高过一浪,但每次冲锋都被八路军的火力打退。"保险院"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阻挡着日军的进攻。 战斗持续了近十个小时,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安田旅团长在指挥进攻时被八路军击中,当场阵亡。 宗子敬作为一个地主,他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抗日的立场上。
1939年,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1200名
岁月长河浅笑谈
2025-02-15 18:05: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