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个日本人砍下一个男人的的脑袋,结果,因为这张照片,10万日本人全部都被枪杀,这个男人是谁? “咔嚓!” 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二战时期令人发指的一幕:一名日本士兵手持军刀,凶残地砍向一名被俘的盟军士兵。照片里,刀光映着刽子手狰狞的面孔,也映着受刑者绝望的眼神。 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引爆太平洋战争怒火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了10万日军在新几内亚全军覆没的结局。 照片中的受害者,名叫乔治·伦纳德,是一名澳大利亚上尉。 1943年,日军的铁蹄已经踏上了新几内亚岛。这块土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战略枢纽,也是澳大利亚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为了阻止日军的扩张,澳大利亚与美国结成盟军,在新几内亚展开了殊死搏斗。 故事的开端,要从一次侦察任务说起。 乔治·伦纳德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前往新几内亚岛执行侦察任务,为后续的大部队登陆提供情报。然而,他们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当地土著居民的袭击。 原来长期以来,这些土著居民对殖民者澳大利亚心怀不满,反而将侵略者日军视为“解放者”。在日军的蛊惑下,他们对澳大利亚士兵充满了敌意。 乔治·伦纳德的小分队,很快就被土著居民包围。尽管他们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全部被俘。 落入日军手中,等待乔治·伦纳德的,是无休止的严刑拷打。日军妄图从他口中获取盟军的部署情报,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恼羞成怒的日军,决定杀鸡儆猴,将乔治·伦纳德等人公开处决,以震慑当地居民,巩固其统治。 1943年10月24日,新几内亚岛的海滩上,聚集了大量的日军和当地土著居民。乔治·伦纳德和他的战友们,被五花大绑地押到刑场。 一名日本军官,手持军刀,走到乔治·伦纳德面前,用蹩脚的英语说道:“看看这就是反抗大日本皇军的下场!” 乔治·伦纳德怒视着他,用尽全身力气啐了一口唾沫。 日本军官恼羞成怒,挥舞着军刀,砍向乔治·伦纳德的头颅。 鲜血飞溅,头颅滚落。 周围的日军和土著居民,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一名随军的日本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了这血腥的一幕。他想用这张照片,来炫耀日军的“武威”,震慑敌对势力。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张照片,最终却成为了日军走向灭亡的催命符。 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大量日军的军用物资,其中就包括那张沾满鲜血的照片。 照片很快被送到了澳大利亚政府手中。 当这张照片被刊登在澳大利亚的报纸上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澳大利亚人民被日军的残暴行径彻底激怒。他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要求政府为乔治·伦纳德和所有牺牲的战士报仇雪恨。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消灭日本鬼子!” “为乔治·伦纳德报仇!” 在强大的民意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与美国联手,对日军展开全面反击。 澳大利亚士兵,手握钢枪,怀着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在新几内亚的战场上浴血奋战。 他们将日军团团围困在莱城的热带雨林中,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 饥饿、疾病、炮火,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日军的生命。 雨林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曾经嚣张跋扈的日军,如今却如同困兽一般,苟延残喘。 澳大利亚军队,用最残酷的手段,报复着日军的暴行。 他们不接受日军的投降,只要遇到活着的日本士兵,一律格杀勿论。 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十个月。 最终,20万日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侥幸逃脱。 新几内亚战役的惨胜,让澳大利亚人更加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他们甚至向美国提出,必须处死日本天皇,才能接受日本的投降。 尽管美国最终没有同意澳大利亚的这一要求,但为了安抚澳大利亚的情绪,美国将远东军事法庭的首席法官的位置让给了澳大利亚。 战后,那张沾满鲜血的照片,被陈列在澳大利亚的战争纪念馆中,时刻警醒着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乔治·伦纳德的名字,也被刻在纪念碑上,供后人瞻仰。 他的牺牲,唤醒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爱国热情,也成为了他们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 一张照片,引发了一场战争,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历史,不容忘记。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23点赞】
peter
我们有几千张这样的照片在手,是不是应该直接把小本子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