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

文山聊武器 2025-02-24 18:54:52

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公元251年,已经病重的司马懿躺在床榻上,听着檐外雨滴落地的声响。七十二岁的他,早已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在这个雨天,他召来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要交代最后的遗言。 司马懿的权力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他出身于河内郡温县的士族之家,自幼就展露出过人的才智。其父司马防曾任汉朝的长沙太守,家族在当地也颇有声望。正是这样的家世背景,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司马懿就以智谋闻名。当时曹操就看中了他的才能,几次派人邀请他出仕,但司马懿都以患病为由推辞。这一招"装病"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屡试不爽。有趣的是,曹操对他的这种态度不但没有反感,反而更加欣赏。曹操曾说过:"这小子深藏不露,日后必成大器。" 随着时局的变化,司马懿最终还是进入了曹魏政权。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交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虽然没能完全击败诸葛亮,但也成功守住了魏国的疆土。正是这些战功,让他逐渐走到了权力的中心。 在曹丕继位后,司马懿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据史料记载,曹丕与司马懿常常在宫中对弈,两人既是君臣,又仿佛是知己。然而明面上的和睦之下,暗藏着权力的较量。每一步棋子的落下,都仿佛预示着日后魏国政局的走向。 但真正让司马懿登上权力巅峰的,是公元249年那场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当时执掌大权的曹爽带着年幼的魏帝曹芳去祭拜魏明帝陵墓,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政变。他先是用怀柔政策劝说曹爽交出兵权,许诺让其保留富贵。然而等曹爽放下防备后,司马懿立即翻脸,以谋反罪处死了曹爽全族。 据正史记载,这场清洗波及了上千人。在处决现场,无数曹氏宗亲的哭声震天动地。从此以后,司马懿时常会在夜里惊醒,仿佛又听到了那天的哭声。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临终前,他特别叮嘱子孙们不要为他修建坟墓,也不要去祭拜。 这一决定背后,既有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利用祭祀时机发动政变的考虑,也包含了对政敌可能趁机报复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深知自己手上沾染了太多曹氏一族的鲜血,这个决定或许也是他对历史的一种交代。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司马懿给家族留下了两道意义深远的遗嘱。第一道遗嘱主要涉及魏国的政务安排,为司马氏家族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详细规划了朝廷各个重要职位的人事安排,确保权力能平稳过渡到司马师手中。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继续维持魏国原有的政治体制,表面上要尊重魏帝的权威。 这份政务遗嘱中,司马懿还专门叮嘱两个儿子要如何应对朝中各个派系。他建议司马师要善于笼络人心,对待老臣要以礼相待;对于年轻一代的官员,则要给予适当的提拔机会。而对司马昭,他则特别强调要辅佐好兄长,保持家族的团结。这些建议都体现出司马懿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 第二道遗嘱则更为特殊,司马懿要求死后不立碑文,不要任何随葬品,更重要的是不允许后人前来祭拜。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显得极为反常,因为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但正是这个看似怪异的决定,却蕴含着司马懿的深谋远虑。 这一禁令背后有着多重考虑。首先,司马懿深知自己当年正是利用曹爽祭拜魏明帝的机会发动政变,才最终夺取了大权。 他担心如果自己的陵墓成为祭祀场所,也可能被其他野心家用来作为政变的契机。其次,由于他在高平陵之变中诛杀了大量曹氏宗亲,难保不会有人寻机报复,对其遗骸进行鞭尸等侮辱性的行为。 更深层的考虑是,司马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司马氏家族的长远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墓地位置,政敌就无法利用祭祀场合来打击司马家族。这个决定显示出他对权力斗争的透彻理解,即使在身后事上,也要未雨绸缪。 直到今天,考古学家们仍然无法确定司马懿的具体埋葬位置。这种特殊的安排,让他的陵墓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至今未被发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墓葬之一。

0 阅读:1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