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太子”蒋经国到上海进行经济管制,打击投机倒把。   1948年,蒋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4 22:33:32

1948年,“太子”蒋经国到上海进行经济管制,打击投机倒把。   1948年,蒋介石发布了“财政经济紧急令”。   要求各大城市居民将手中的金银外币兑换为金圆券,并通过行政命令冻结物价,强制商人按照8月19日前的价格出售商品。   蒋介石指派了大量经济督导员,深入各地监督落实情况。   蒋经国奉命驻上海,全面负责实施严格的物价管制与经济改革。   商家普遍对限价令持消极态度,许多商店采取了黑市交易,甚至有大商户明确表示,如果按限价购买商品,店铺将难以维持下去。   很快,上海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应短缺。   蒋经国初到上海时,他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对经济改革充满信心,但也清楚地意识到,若改革措施无法有效执行,所有计划都将付诸东流。   因此,他决定着手打击市场上的大资本家和商人。   8月,他日记中记录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他必须下决心。   不久后,蒋经国安排了一场秘密宴会,邀请了上海滩的金融界大亨们,包括杜月笙和王晓籁等。   蒋经国希望借此机会说服他们为自己提供支持。   宴会气氛庄重,酒过三巡,蒋经国恭敬地向在场的宾客们行了一礼,并恳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给予支持。   然而,蒋经国深知,单靠这种私下的交涉和讨价还价远远不够。   于是,他决定策划一场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8月,蒋经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支持力量,尤其是在杜月笙等人的暗中支持下。   他认为,接下来可以开始对上海的中小商家进行严厉打击。   为此,他决定组织一场“十万青年大检阅”的示威活动。   游行前夕,蒋经国在中央银行的会议室与几位亲信密谋,决定动员驻沪的军队以及警察和青年团体等大规模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当天,七万余名参与者在兆丰公园集结,排成整齐的队列。   蒋经国身着军装,在主席台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声称限价政策关乎国家未来。   接着,盛大的游行队伍开始了,数百辆军车、摩托车和战马组成的队伍驶过上海的街头。   然而,上海商店的商品依旧物价飙升。   大商店虽然勉力配合,但中小商户则采取了提高价格等手段规避管制。   此时,许多普通百姓因物资紧缺而陷入困境。   面对官僚体系的腐败和社会秩序的崩塌,蒋经国也感到力不从心。   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尽管每天都在与困难作斗争,但改革的进展依然迟缓。   此后他动用了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对上海街头进行严格的宵禁,甚至在夜间早早封锁交通。   上海的经济逐渐陷入停滞,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甚至连基本的米饭供应都成为奢侈品。   蒋经国还下令逮捕了杜维屏,杜月笙的儿子,将其指控为金融投机罪。   蒋经国宣判杜维屏公开审理,并最终判刑。   这一系列举措,在民间产生了强烈反响,部分商人和官员开始感到不安。   不到一个月,46名参与投机的商人被关押,并且几名警察高官因舞弊行为被公审并处决。   然而,上海的物价问题依旧无法遏制。   在召开的工商业代表大会上,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举报了孔令侃的扬子公司,指责其囤积外汇商品。   10月初,蒋经国下令对扬子公司进行搜查。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孔令侃,正是蒋经国的姨表兄弟,而扬子公司长期在外汇倒卖和商品走私中赚取利益。   自金圆券政策实施以来,该公司尤为活跃。   蒋经国遂下令搜查扬子公司上海总部,并查封其仓库,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报道,赞扬蒋经国的果敢。   然而,蒋经国的母亲宋美龄出面为孔令侃调解。   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也未能对此采取强硬立场,反而在宋美龄的劝解下,对蒋经国做出了批评。   蒋经国虽然坚持整肃,但他最终不得不妥协,扬子公司未被进一步追责。   在这场风波之后,上海的物价再次飞涨,黑市活动愈发猖獗。   在这段期间,蒋经国几乎每天都在酒精的麻醉中度过。   他的情绪波动也加剧。   在他日记中,时常流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尤其是当他在辞去中央银行的职务时。   参考文献:[1]万齐洲,赖丽娴.简评蒋经国——以《蒋经国日记》(1925-1949)为中心[J].惠州学院学报,2015,35(5):20-23  

0 阅读:34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