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让人感动的一件遗物,读过的最后一本书毛主席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一生酷爱读书,可以说阅读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智慧和无穷思考,大半都是从书中汲取来的灵感,他最喜欢读的书有很多,比如《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那你知道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哪本吗? 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直到生命的终点,他床头始终放着一本翻烂了的《容斋随笔》。 这本书从延安时期就跟着他,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1976年8月26日晚上,已经说不出话的毛主席颤着手在纸上写了个“三”字,急得直敲床头,身边人以为他要看日本首相三木的资料,结果他摇头,直到秘书搬来《容斋随笔》才点头。 这书里的笔记他早用红蓝铅笔划得密密麻麻,连修鞋师傅都看不下去的破拖鞋、连一分钱都不舍得浪费的空火柴盒,和这本被翻烂的书摆在一起,成了最打动人心的三件遗物。 毛主席对《容斋随笔》的痴迷,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瘾”。 延安那会儿住窑洞,他把这书借给谢觉哉还专门写信叮嘱“看完得还我”;六十年代搞调研,行李里永远塞着这本宋代人的读书笔记;1971年生病住院,国家出版局特制了大字版给他看。 最扎心的是1976年9月8号下午,医生正在抢救昏迷的他,刚醒过来就让人接着念《容斋随笔》,硬撑着听了七分钟又昏过去,第二天凌晨就走了。 这本书现在还在中南海故居里摆着,哪个游客见了那些卷边的书页、重叠的批注,都得愣半天——谁能想到开国领袖最后一刻惦记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八百年前读书人的随笔杂谈? 说到节俭,毛主席的“抠门”让身边人头疼。 火柴盒用完中间磷皮还是新的,他非要留着空盒子让人买散装火柴棍填进去接着用。 有回新来的警卫员扔了个空盒,他气得当场让人捡回来,还专门开会说“一分钱也是老百姓的血汗”。 那双补了二十多年的皮拖鞋更离谱,鞋底磨穿了拿汽车轮胎皮补,鞋面裂了用擦车布缝,有次在武汉修鞋,老师傅直接拒绝:“这破鞋修了折寿!”最后还是警卫员自己动手补成“迷彩色”。 服务员想给他换新拖鞋,被工作人员拦住:“换了要挨批评的!”这些带着补丁的物件,现在全收在韶山纪念馆里,玻璃柜子都挡不住那股子“过日子得细水长流”的劲儿。 如今去中南海参观的人,总爱在这三样东西前驻足——脱线的拖鞋、攒成堆的火柴盒、写满批注的旧书。 它们不会说话,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 说白了,毛主席这辈子就认两个死理:书要读到最后一口气,东西要用到实在不能再用。 这种较真劲儿,搁现在年轻人眼里可能觉得“至于吗”,可正是这股子较真,撑起了从延安窑洞到北京城的风雨路。
毛主席最让人感动的一件遗物,读过的最后一本书毛主席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一生酷爱读
明月看历史
2025-03-13 02:15:3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