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的卫生所里,16岁的护士王清珍查护时,发现一名无法自主排尿的战士在痛苦地呻吟,脸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细心地上前询问清楚后,竟然做出了令人震惊而又感动的举动!
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的最激烈时期,上甘岭战役打得如火如荼。这场战役不仅关系到战场的胜负,更是中美两国在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该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投入的兵力、兵器也逐步增加,最终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
然而,激烈的战斗也带来了大量的伤亡,位于前线的上甘岭卫生所因此变得异常忙碌。
16岁的护士王清珍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她承担着照顾二十多名伤员的重任,每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
一天,王清珍在查护过程中,发现曹排长捂着肚子,脸上布满了痛苦的汗珠。她立刻上前询问情况,但曹排长只是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伤口没有崩开。
王清珍耐心地掰开他的手,检查他的伤口,发现并没有发炎或其他异常,只是肚子胀得厉害。经过进一步询问,这名曹排长才尴尬地说出了实情:他已经许久无法排尿,憋得肚子疼痛难忍。
面对这种情况,王清珍迅速决定使用导尿管帮助曹排长排尿。当她准备实施时,曹排长却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难为情。周围的战友们纷纷劝说他听从医生的建议,但曹排长仍旧迟疑不决。
王清珍知道,如果不及时解决,曹排长的情况可能会恶化。她坚定地对曹排长说:“我是医生,你必须相信我。”
在一番劝说后,曹排长终于同意接受治疗。王清珍小心翼翼地插入导尿管,却发现曹排长依然无法排尿。情急之下,王清珍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她俯身含住导尿管,用力一吸,曹排长体内的尿液终于顺利排出。
随着尿液的排出,曹排长的疼痛逐渐消失,脸上的痛苦表情也渐渐舒展,他满怀感激地对王清珍道谢。
解决完曹排长的紧急情况后,王清珍顾不上喘息,立刻投入到其他伤员的护理工作中。卫生所里,弥漫着消毒药水的刺鼻气味,伴随着伤员们断断续续的呻吟声。王清珍穿梭在狭窄的病床之间,步履不停,她的身影显得既忙碌又坚定。
在一张病床前,一名战士因为伤口感染,高烧不退,王清珍拿起毛巾,细致地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用温水降温。
她轻柔地将毛巾敷在战士的额头上,又迅速更换湿透的纱布,以确保伤口不受到二次感染。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娴熟和精准。尽管时间紧迫,她仍旧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容许有丝毫疏忽。
另一名战士因重伤无法自行吞咽药物,王清珍便将药片碾碎成粉末,混入少量温水,耐心地喂到战士嘴边。她一手扶着战士的头部,一手握着勺子,小心翼翼地将药水送入口中。为了确保药效完全发挥,她反复确认战士是否全部吞下,没有一点遗漏。 更多的伤员需要换药,王清珍毫不怠慢。她熟练地拆开旧纱布,清洗伤口,然后重新包扎。她的动作迅速而稳健,每一次换药,都像是一次精密的手术。王清珍深知,哪怕是一点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伤员们的病情逐渐好转,他们的痛苦得到了缓解。每一个康复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感激的微笑。
王清珍的名字在战士们中间传开,大家纷纷称赞这个年轻的小护士。尽管她年纪轻轻,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和专业素养,她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着希望和力量,让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
她知道,每一个康复的战士,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在战场的卫生所中,日复一日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伤员向卫生营领导反映了王清珍救人的经过,营首长根据王清珍入朝参战以来的工作成绩,为其上报三等功一次,师领导了解情况后,为王清珍改记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