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砚台回南京 前几天搬书,我把一方砚台也带过去了。 这方砚台是1998年在安徽西递村村口买的,卖砚台的老先生却是一口绍兴话,所以一直记得。当时的价钱是100来块钱,老坑金星砚,现在大概值3000元左右,砚台上的金皮,被巧妙地刻成了荷叶。 这方砚一直没用,因为之前一直没有砚盒。后来朋友专门找人给制作了一个砚盒。 这砚盒太高级了,是整块楠木一剖两半,再按照砚台的形状,雕刻而成的,所费的功夫可想而知。 问题是,制作这个砚盒的,并非专业的砚盒制作厂家,而是做家具的。这真为难他们了。 当年朋友将砚台和砚盒一并给我时,我很感动。老实说,这个砚盒的价值远远高于砚台本身。 如果一直不用这方砚台,还真对不起为我制作砚盒的朋友。 今天下午回宁,之前几天,我在镇江都用这方砚台,今天离开前,我洗净了砚台,如果有积墨,对砚台不好。 其实现在砚台的主要作用是盛墨,不是磨墨,磨墨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花时间。 记得宋人有两句诗:洗砚鱼吞墨,煮茶鹤避烟。这两句是名句,鹤避烟比较容易理解,谁都不会喜欢被烟熏;但“鱼吞墨”则不可理解,我不相信鱼会吞墨。 古代一直有这个说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黑。这也是“临池”等于学书法的由来。但是,池水不等于墨水,张芝应该也是写完字后洗砚,洗的次数多了,才染黑池水的。后来王冕那首诗里说“我家洗砚池边树”,说明古人也是经常洗砚台的。 宋人喜欢在砚台上刻铭文,东坡、山谷都有不少砚铭的文字留下来,但砚台早就不见了。现在的篆刻家也喜欢刻砚铭,而我的几方砚台,则都是光砚。惭愧。 关于砚台,以前有个文雅的说法,某个文人工作变动了,从此地到彼地,叫“移砚”,我这次也是“移砚”,不过是简单的空间变换而已,风雅不起来。 贴字二纸,今天在镇江写的;并贴上我的这方楠木盒的砚台。
洗净砚台回南京 前几天搬书,我把一方砚台也带过去了。 这方砚台是1998年在
悦悦文化
2025-03-19 18:38:5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