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济南大旱,军阀张宗昌求雨不成,怒架19门大炮轰天,喊道:“龙王不给面子,老子就轰他!”谁知炮声刚落,乌云密布暴雨倾盆。百姓惊呼:“这哪是求雨,简直是逼雨!”老济南人至今记得那声旱天雷。
民国时期,山东地区先后被多个军阀割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宗昌与韩复榘。这两人虽同为“山东王”,却风格迥异。张宗昌以粗犷霸道、毫不掩饰的手段统治,被人称作“混世魔王”;而韩复榘则善于伪装,表面上似乎试图塑造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但本质上,两人都不过是想称霸一方的地方军阀。
张宗昌年长韩复榘十岁,统治山东的时间也更早。朱德曾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评价他,说此人以其高大魁梧、敢作敢为、财富庞大、众多侍妾以及对白俄部队的掌控而闻名。出身普通,凭借自身力量崛起,张宗昌的成长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的母亲侯氏在村中以身强力壮著称,据说单手便能轻松提起一整袋粮食。张宗昌继承了母亲的体格优势,从小便身形高大,成年后更是超过1.9米,站在人群中尤为显眼。
身材高大,但处世灵活。他早年闯关东,从烟台渡海前往营口,连船票钱都没有,只能在码头做苦力,干了三个月才攒够旅费。随后,他在东北各地辗转,先后在营口、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闯荡,在金矿淘过金,在铁路上做过扳道工,甚至与土匪势力有所牵连。
他的身体素质出众,力气惊人,同时脑子也灵活,学什么精什么。因此,他在铁路上从普通工人做到工长,在金矿上则成为总工头。为人仗义,乐于结交豪杰,许多人因此追随他,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外界眼中的“土匪头目”。
1927年盛夏,山东大地被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笼罩。太阳像火炉一样炙烤着大地,河床干涸见底,庄稼颗粒无收。济南城里,青石板路被晒得滚烫,树叶被烤得卷曲焦黄。到处可见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百姓们跪在关帝庙前日夜祈祷,希望老天爷能赐下甘霖,救济黎民百姓。
在这万分焦急的时刻,济南的主官、山东督军张宗昌也坐不住了。这天,他刚喝得酩酊大醉,副官就来报,又有几十个百姓渴死。张大帅勃然大怒,当即传令,要带人去龙王庙求雨。
当天晌午,烈日当空。张宗昌带着百十号卫兵,浩浩荡荡来到千佛山。磕头叩拜,摆供奉献,张宗昌使出浑身解数,求老天开恩。然而日头依旧炎炎,连片云彩都见不到。转眼又过去两个时辰,龙王爷仍是不答不应。张大帅脸上的肉直抖,终于忍不住跳起来骂道:"老龙王,你是不给我这个督军面子吗?呸,真是不识抬举!"
张宗昌一甩膀子,冲副官喊:"去,把咱的炮兵营给我拉来!"不消半个时辰,千佛山下聚集了百十门大炮。黑黝黝的炮口齐刷刷对准了天空。十九门大炮轮番开火,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就在最后一门炮响过之后,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
这场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济南的旱情终于缓解。谁知张宗昌因此更加嚣张,他手下人又添油加醋,说督军老爷用炮轰天,逼得龙王现身降雨。老济南人至今记得那声旱天雷,大伙都说,这哪是求雨,分明是逼雨啊!
张宗昌统治山东的三年,被认为是当地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他的“三不知主义”广为流传,即“不知钱有多少,不知兵有多少,不知太太有多少”。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个人的奢侈生活,他通过横征暴敛、滥发纸币、向银行借贷等手段积累财富,直接加重了山东人民的负担。在这一时期,民不聊生,贫富悬殊达到极致,街头巷尾流传着针对他的民谣,表达百姓的愤怒和无奈。
扩军二十万的目的显而易见,战争是他统治的常态,军阀混战和镇压革命军的战争贯穿了他的整个执政时期。其中,对其军队打击最为沉重的是1927年9月的陇海线战役,这场拉锯战持续三个多月,最终冯玉祥率领的国民联军通过诱敌深入的战术,歼灭了直鲁联军的精锐,使其元气大伤。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发动北伐,张宗昌的统治进入末路。1927年5月,他与李景林组建的直鲁联军连战连败,蚌埠、徐州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被迫率残部撤回济南。1928年,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奉军溃败,张宗昌已无立足之地。为求自保,他允许日军第六师团进入济南,而自己则率残部撤至河北滦州。5月3日,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导致上万无辜平民遇难,张宗昌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不可推卸的角色。
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奉系军阀势力遭受重创。张宗昌试图率部退入东北,但张学良对其军纪不满,拒绝接受,迫使他在滦州陷入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白崇禧部队发动攻击,张宗昌部队死伤惨重,最终被彻底歼灭。他本人化装逃往大连,试图在山东半岛重建势力,但随即遭受重创,刘珍年部投降蒋介石,使他失去了翻盘的希望。
1929年5月,张宗昌逃亡日本,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他试图依靠清废帝溥仪的资助,以支持复辟帝制作为交换条件。然而,他的胃口越来越大,最终溥仪也停止了资金支持,使他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变得愈发窘迫。
用户10xxx57
张宗昌天赋异禀,韩复渠不讲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