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谭延闿和宋美龄的故事是20世纪民国历史中的一段隐秘插曲。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为世人熟知,但鲜有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她差点嫁给了谭延闿。这位民国奇男子以卓越的政治成就、书法才华和高尚人格闻名。
谭延闿生于1880年,字祖庵,号无畏,湖南茶陵人。他的成长离不开母亲李氏的深远影响。李氏以节俭淳朴和教子有方著称,其对谭延闿性格的塑造尤为关键。在当时一夫多妻的社会环境下,谭延闿发妻去世后,他矢志不再续弦,这在民国时期极为罕见。他对宋美龄的拒绝,源于他对爱情与婚姻的原则性坚持。这种高洁的情操为他赢得了“民国第一完人”的称誉。
谭延闿是清末进士,早年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在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曾任湖南省教育会长,推动私立师范教育的发展。随后,他积极参与保路和立宪运动,成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民国成立后,他深得孙中山赏识,长期追随其左右,担任内政部长、省长、北伐总司令等要职。他集政治、军事、教育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民国栋梁。
作为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谭延闿三度出任湖南督军,曾被授予陆军大元帅之职。他参与了国民党的组建与北伐战争,为党国立下赫赫功勋。1928年,他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称其“文武兼资”,于右任赞其为“党国英奇”,充分肯定了他的卓越贡献。
他的书法在颜体的基础上融入了圆润与灵动,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被誉为“近代颜书第一人”。他与胡汉民、吴稚晖、于右任并称“民国四大书家”,其楷书堪称经典。此外,他还以诗闻名,著有《组庵诗集》。
1904年,李氏正在后厨忙碌,为谭老爷和大夫人准备午膳。她一边在灶台前淘米洗菜,一边思索着谭延闿的考试结果也该出来了,怎么还没有他的消息。正在出神的时候,李氏不小心失手打翻了一只碗,啪地一声摔在地上,瓷片四溅。
就在此时,管家突然冲进后厨,大喊一声:"老爷,大喜啊!少爷高中状元了!"李氏先是一愣,随即喜不自胜。她颤抖着双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当李氏犹豫要不要亲自去告诉大夫人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大夫人已经冷着脸走了进来。
大夫人本想借打碎碗的事情责骂李氏一番,但听到儿子高中的喜讯,也不由得喜笑颜开。谭老爷更是欣喜若狂,当即赏赐李氏,准许她从今往后与自己夫妻二人同桌吃饭,再也不用站在一旁伺候了。李氏喜极而泣,连连磕头道谢。
谭延闿得知自己高中后,也立即给母亲寄去了书信,告诉母亲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在信中对母亲多年来的养育之恩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并承诺会做个孝顺的儿子,让母亲今后在谭府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李氏捧读儿子的来信,泪流满面。
谭延闿凯旋归家那天,李氏亲自带领众多下人,在府门外迎接。她看到儿子身穿状元红袍,意气风发地走来,不禁老泪纵横。谭延闿一见到母亲,就跪下磕头,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说:"儿子不孝,让母亲受苦了。从今以后,我一定好好侍奉母亲,再不让您受半点委屈!"
谭延闿少年时期励志好学,深受家学熏陶,并终生以颜体楷书为钟爱,留下诸多墨宝。南京“总统府”与中山陵“24字碑”便是他的经典之作,书法风格如其为人,宽博大气,端庄典雅,堪称“民国第一大楷”。
作为湖南地方势力的领袖,谭延闿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崛起,先后担任湖南都督、省长等要职,并坚定追随孙中山。陈炯明叛变时,他与蒋介石紧急南下护卫孙中山,展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这段深厚的友谊,让孙中山对他充满感激,将其视为肱骨之臣。然而,谭延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家事面前,他更以至情至性著称。
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对他影响深远。李氏因身份卑微,长期忍受族规歧视,去世后仍被要求从族祠小门出殡。这一幕让谭延闿痛彻心扉,他不顾礼法,卧在灵柩上以示抗议,最终为母亲争得了从正门出殡的尊严。母亲的一生遭遇让谭延闿对封建礼教心生厌恶,也成为他誓不纳妾的重要原因。
家庭的不幸接踵而至,1918年,他深爱的妻子方榕卿因病去世,而他因军务未能见最后一面。两年后,他在洞庭湖与运送妻子灵柩的船只相遇,才得知真相。这成为他一生中最痛心的记忆。为悼念亡妻,他在军中吃了百日素菜,以示深情。
谭延闿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一位美食家。他热衷研究烹饪,亲自设计菜品,最终形成了以淮扬菜清淡、湘菜酸辣为特色的“组庵湘菜”。这一菜系以选材精良、刀工精细、技艺高超著称,逐渐成为湘菜的重要流派。他的宴席讲究,常以精致版“满汉全席”招待宾客,酒足饭饱之余,还收获了极佳的人缘口碑。
然而,谭延闿对美食的热爱也成了他的健康隐患。他嗜好鱼翅,无肉不欢,体重不断增加,最终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1岁。国民政府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蒋介石亲自率众官员送行,彰显了他在党国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