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年,四川一位村妇正在自家门前浣洗衣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上前讨要一碗水喝。她热心地转身进屋取水,谁料老人竟紧随其后,踏入屋内后,他猛然间瞪大双眼,死死盯着墙壁,浑身颤抖,激动得语不成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的夏天,四川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杨桂兰正蹲在自家门前的石板上浣洗衣物,村子四周群山环抱,静谧得仿佛与世隔绝,正当她专心搓洗时,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缓缓走近。 那是一个衣衫破旧的老人,拄着一根竹杖,脸上刻满了风霜,他停下脚步,声音沙哑地开口:“妹子,能讨碗水喝吗?” 杨桂兰抬头看了一眼,见老人满脸疲惫,便放下手中的衣物,笑着应道:“您稍等,我这就去拿。”她转身走进土屋,从水缸里舀了一碗清水,端了出来。 谁知就在她进屋的片刻,老人竟紧随其后跨过门槛,等她端着水碗出来时,却见老人站在屋中央,瞪大了双眼,死死盯着墙壁,双手微微颤抖,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完整:“这……这……” 杨桂兰被他突如其来的模样吓了一跳,忙问:“您这是咋了?没事吧?”老人却不答,只指着墙上挂着的一面古旧铜镜,气息急促。 杨桂兰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面铜镜并不起眼,镜面早已模糊,边缘有些斑驳,她有些疑惑,走上前去:“您是说这个?咋了?”老人终于缓过神,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妹子,这镜子能取下来让我瞧瞧吗?” 杨桂兰虽觉奇怪,但见老人神色恳切,便搬来一个小凳子,踮脚取下铜镜递了过去。老人接过镜子,低头细看,手指轻轻摩挲着镜面,嘴里喃喃自语:“大顺三年……孟夏月……” 杨桂兰听不懂,好奇地问:“啥意思啊?”老人抬起头,眼里闪着光:“这镜子不简单,可能是明末时候的东西,跟张献忠有关系。” 杨桂兰愣住了,她对张献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小时候听老人讲过,那是明朝末年一个起兵造反的人,后来在四川占了地盘。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铜镜,想起这是几年前丈夫从河边捡回来的。 当时只觉得模样古朴好看,便挂在墙上当装饰,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来头。她试探着问:“您咋知道的?” 老人笑了笑,说自己是个走南闯北的人,见识过不少老物件,这镜子上的字和花纹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能有的,他顿了顿,又说:“妹子,这东西不该留在家里,应当交给国家,好好保存起来。” 这话让杨桂兰心里一紧,铜镜虽不值几个钱,可毕竟是丈夫留下的念想,她犹豫着没吭声,老人见她神色不定,也没再多劝,只说:“我姓李,住在县城,有啥想法可以找我。” 说完,他谢过水,拄着杖慢慢走远了。杨桂兰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山路上,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她回到屋里,盯着那面铜镜看了许久,镜子上的双龙纹路隐约可见,中间几个小字虽看不清,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庄重。她忽然觉得,这东西或许真不该只是挂在墙上蒙尘。 老人走后,村里渐渐传开了这件事,有人听说后跑来看热闹,笑着说:“桂兰,你家那破铜镜还能是宝贝?别让人忽悠了。”也有人劝她:“要是真值钱,交给上面也好,省得招麻烦。” 这些话让杨桂兰心里更乱了,那晚,她辗转难眠,索性披上衣服,走到丈夫坟前坐下。丈夫走得早,这铜镜是他生前带回来的少数物件之一。 她轻声自语:“你说咋办呢?这东西留着是念想,可要是真有用,我留着是不是错了?”夜风吹过,她仿佛听到了某种回答,第二天清早,她下定了决心。 几天后,杨桂兰托人找到老人留下的地址,把铜镜带了过去,她没多说,只道:“您说得对,这东西该有个好地方放着。” 老人接过镜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声道谢。杨桂兰摆摆手:“您别谢我,我不是为啥报酬,就是觉得该这样。”说完,她转身回了村。老人看着她的背影,久久没动。 几个月后,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专程找到杨桂兰。他们说,那面铜镜果然是张献忠当年的东西,已经被送到博物馆里去了,他们还带来一封信,上面写着感谢她为国家文物保护做的贡献。 村里人提起这事,有人夸她有眼光,有人还是觉得她傻乎乎地送了东西,可杨桂兰从不在意这些议论,她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远处的山,想着那面铜镜如今能被更多人看见,心里觉得踏实。 她对孙子说:“有些东西,不是拿在手里才值钱,给后人留点啥,比给自己留着强。”说完,她又拿起木槌,拍打起湿漉漉的衣物,水花溅起,像往常一样平静。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消息来源:四川日报1984-09-15《四川山村发现明朝古铜镜,农妇无偿上交国家》
984年,四川一位村妇正在自家门前浣洗衣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上前讨要一碗水喝。
如梦菲记
2025-03-27 11:32: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