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的阿里木江,曾在多年前因救助贫困百姓而丢了供销社的工作

熹然说历史 2025-03-28 22:21:05

被誉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的阿里木江,曾在多年前因救助贫困百姓而丢了供销社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救助孤寡老人和儿童,还将辛苦赚得的钱送去了学校,扶持贫困学生和学校建设,可他却对自己即为苛刻简朴。 2024年3月15日,甘孜州雅江县的山林里,黑烟滚滚,火光冲天。在救援人员奋力扑救的现场边缘,一位中年维吾尔族男子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不是当地人,却从千里之外的新疆赶来,只为了给救火的战士们送上一份温暖。 "我要500斤鸡肉,你算一下,好多钱。"3月19日,阿里木江·哈力克在雅江县一家肉铺里下了这笔大单。他将这些鸡肉送到救援前线,为那些日夜奋战的消防员和志愿者提供食物。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是平静地说:"如果我不来,我心里会有遗憾,一辈子的遗憾……" 这一幕,与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92年,和静县一个偏远乡镇的供销社里,刚刚退伍的年轻军人阿里木江正在为一本账簿发愁。"账上欠款一共13460块。"他将账本放在桌上,轻声对领导说,"这些乡亲们说了,有钱会还的..." 领导打断了他:"你是来做生意的,不是来当活菩萨的..." 那时的和静县,许多农户生活困难。看着乡亲们穷困的模样,当他们开口赊账时,阿里木江实在不忍心拒绝。老张叔的儿子该上初中了,李婶家的老母亲还卧病在床...这些熟悉的面孔,都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乡亲。 最终,这笔欠款从他工资里扣除,五年后,供销社破产了。带着一个烤炉,阿里木江离开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疆,开始了漂泊的日子。 从乌鲁木齐到兰州,从西安到成都,他走过了许多城市,体会到了当年那些乡亲们的困境。直到2001年夏天,他来到了贵州毕节。口袋里仅剩的10元钱,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这一次,他成了需要帮助的那个人。 站在陌生的街头,阿里木江蹲下身子,默默地生起了炭火。一天下来,只卖出几串羊肉串。数着今天的收入,加上口袋里的10元钱,连第二天的羊肉钱都不够。饥饿和疲惫让他想起了供销社里那些赊账的乡亲们。如今的他,和当年的他们一样无助。 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一位陌生男子走到他的摊前:"小伙子,来毕节多久了?" "刚到。"阿里木江回答。 男人掏出100元,递给他:"先拿着用吧..." 阿里木江想推辞,男人笑着说:"快去买肉,我要吃烤串。"当晚,这位好心人又叫来了朋友,在路边吃着他烤的羊肉串,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就是这100元钱,让他添置了羊肉,重新支起烤炉,重新有了希望。在这一刻,他突然明白,当年那些乡亲们来赊账时,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2002年的一个春日,镇远县山上突发大火。正在附近广场上卖羊肉串的阿里木江听闻消息后,连摊位都顾不上收,立即放下烤炉跑去参与救援。那天,他和其他群众一起,在浓烟中往返十几趟,终于帮助村民们脱险。 县里奖励了他300元。拿着这笔意外之财,阿里木江不禁想起了自己最困难时那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给予的帮助。他又从口袋里掏出辛苦攒下的200元,将这500元全部捐给了当地一位因家境贫困即将辍学的女学生赵敏。 "我真不敢相信天下还有这样的好心人!"接过这笔钱时,赵敏当场泪流满面。即便多年后成为一名教师,每当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她依然会红了眼眶。也就是从那时起,阿里木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看似微不足道的钱,对一位贫困生来说,竟如此重要。 自2006年起,他每年都会拿出数千元给毕节学院的贫困学生。九年间,他手中翻动过三十多万串羊肉串,将辛苦攒下的十多万元,悄悄送进了上百个贫困学子的手中。 2011年春天,阿里木江的生活迎来了新的变化。在街边卖馕饼的帕提古丽成了他的妻子。起初,帕提古丽的馕饼摊和阿里木江的烤串摊隔着两条街。街坊们都说,她是被阿里木江的善良打动的。每天,她都会多烤一个馕,趁热送到他的摊前。 他们的婚礼在新疆举行,收到了鄯善县政府赠与的"楼兰姑娘"图像、新疆丝路书画院院长现场绘制的"鄯善瓜"、价值1万元的照相机,以及宴会厅老板阿不力克木赠送的5000元现金。夫妻俩收到的一万多元礼金,经过商量后全部捐给了当地的教育部门。而他们的新房里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却充满了幸福。 阿里木江对自己极其节俭。他的衣服穿了多年,袖口磨得发白,肘部打了好几个补丁。每到冬天,帕提古丽总想给他买件新的,他总是笑着说:"还能穿,还暖和。"他的鞋子更是磨得发亮,前掌处开了小口,用针线缝上;后跟磨破了,就贴上一块胶皮。有次经过垃圾桶,看见别人扔的一双旧鞋,试了下很合适,就高高兴兴地穿上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度苛刻的人,每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却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夫妻俩连夜忙碌,烤出2000个馕,凌晨三点装上三轮车,顶着夜色出发。从贵州到四川,山路崎岖,车子颠簸了整整两天。

0 阅读:5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