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灵皇帝•7 东汉纪•8/13孝灵皇帝•考注:桓典、马元义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3-28 23:58:13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灵皇帝•7 东汉纪•8/13孝灵皇帝•考注:桓典、马元义、封谞、徐奉、唐周、张角、张宝、张梁、黄帝、老子, 【考注】 ①、桓典:字公雅,东汉沛国龙亢人,今属安徽省怀远县,经学大师桓荣五世孙;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举孝廉为郎,灵帝时官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执政,正直而不避,因常乘骢马即青白色的马,京城人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建安年间官御史中丞,封关内侯。公元201年薨。 ②、马元义:公元184年,甲子岁,正月,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组织者,是黄巾大方首领。光和六年即公元183年,马元义奉黄巾军首领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马元义聚集荆州、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并收买京都洛阳中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准备于次年即甲子年三月初五甲子日内外同时起事。由于张角弟子济南人唐周的告密,马元义于于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正月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送往洛阳车裂,同时被杀的还有教众近千人。由于马元义的被杀,迫使张角提前于二月起兵发动叛乱。 ③、封谞:东汉末年宦官,汉灵帝中平元年为中常侍,信黄巾道。约为黄巾起义的内应,事情败露被杀。 ④、徐奉:东汉末年宦官,汉灵帝中平元年为中常侍,连同中常侍封谞与太平道大方马元义约为黄巾起义的内应,事情败露被杀。 ⑤、唐周:黄巾军的成员;汉末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弟子。派往京城的信使,然而到京城后叛变,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的黄巾起义,使张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应,使汉王朝有了准备的时间,使张角不得不仓促的起事.直接导致黄巾起义的失败。 ⑥、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天公将军”,东汉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宁晋;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得到《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书后,创立“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仰“中黄太一”之道,并广收信徒以传道。公元184年,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发动了撼动东汉统治根基的“黄巾起义”,之后病死于军中。 ⑦、张宝:自称“地公将军”;钜鹿人,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弟弟,张梁的哥哥。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随兄张角起义。后来张宝在曲阳今河北晋州被皇甫嵩、郭典击败,被杀。 ⑧、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亦作张良,钜鹿人,治今河北巨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三弟。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随兄起义;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进攻时,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进行反击。后因警戒疏忽,遭皇甫嵩率军夜袭,其率领的义军仓猝应战,义军被击溃,张梁也一同战死。 ⑨、黄帝:别称姬轩辕、有熊氏、帝鸿氏,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公元前2717年出生,公元前2599年薨,终年117岁。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10、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亦作赖乡曲仁里人,亦说安徽省涡阳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相传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骑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

0 阅读:0
快乐开心正明

快乐开心正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