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阎锡山以丢失太原的罪名,想要除掉傅作义。卫立煌给蒋介石的一封电报,救了傅作义。 忻口会战失利后,日军重兵进逼太原。阎锡山既不想让剩下的主力部队在太原和日军血拼,又不想不战而走落下话柄,于是将目光扫向傅作义,想让他率部防守太原。 这里面都是阎锡山的小算盘,一方面,傅作义当年坚守涿州三个月,一战成名,有“守城名将”的美誉,其实,傅作义的进攻能力也很强,在绥远抗战中就打得不错;若论军事指挥能力,在阎锡山的“十三太保”中,傅作义说第二,怕是就没人敢说第一了。 另一方面,阎锡山对长期主持绥远军政的傅作义心存猜忌,不愿让其坐大。抗战爆发后,傅作义率35军奔赴山西战场,可阎锡山却在背后搞小动作,趁傅作义率军出征、绥远兵力空虚之际,急忙委派心腹赵承绶前往绥远代理省府事务,企图夺走傅作义对绥远的掌控权。 在阎锡山狭隘的算计里,让傅作义守太原,可谓 “一箭双雕”:若傅作义能守住太原,自然皆大欢喜;若守不住,正好借机把丢失太原的罪责推到傅作义身上,将其彻底打压,以实现收回对绥远控的目的。 11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讨论太原防守问题。参会的晋军将领都不愿出头,而卫立煌等“中央军”将领,因反对在太原作战,也都默不作声。 傅作义见此情况,站起来高声说:“我愿率部死守,绝不退缩半步。” 阎锡山大喜,当即委任傅作义为太原防守司令。会后不久,阎锡山下令第二战区长官部、省府机关等机构,务必在11月4日前全部撤离太原。 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卫立煌,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安。阎锡山虽说口头答应增拨兵力给傅作义,可实际上只派了很少的人,加上傅作义的35军,连两万人都凑不满,而向太原开进的日军,兵力不下五万,敌我的差距实在太悬殊。 卫立煌在撤离太原前,特意前往傅作义的指挥部,说:“宜生兄,此次守城任务艰难异常,你可得留个心眼,别到时候城没守住,反被阎锡山抓住把柄,追究丢失太原的责任。以阎锡山的性子,这种事他绝对做得出来。” 傅作义说:“我是山西人,家乡有难,怎能退缩?太原城是三晋的门户,我身为军人,守土有责,怎能眼睁睁看着落入敌手?” 卫立煌叹气说:“你的35军历经多番苦战,如今兵力折损大半,恐怕也就剩下万把人了。就凭这点兵力,要对抗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这不是以卵击石吗?难道真要把部队全部拼光?宜生兄,到时候守城的时候,给敌人一定杀伤就行。” 离开太原后,卫立煌反复考虑后,决定给蒋介石发一封电报。在电报中,卫立煌详尽的讲述了35军自进入山西战场后的表现,及这次太原守城傅作义主动请缨的经过。 卫立煌在电文最后写道:“傅宜生忠勇之心,天地可鉴。恳请委员长明察,予以支持与保护。” 11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和守城部队交火,太原保卫战打响。7日,日军两个师团的主力会合后,以优势兵力向太原发起猛烈的进攻。 战至8日清晨,外围阵地全部丢失,日军攻入城内。傅作义将写好的遗书交给副官,说:“若我战死,交给我的家人。告诉他们,我死而无憾!” 随后,傅作义怀揣必死的决心,亲自率领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太原城,35军陷入绝境。 此时,晋绥军的一些将领焦急万分,他们赶到阎锡山的指挥部,说:“阎长官,傅将军已经尽力了,如今太原城大半已失,35军伤亡惨重,再这样下去,恐怕要全军覆没啊。请让傅将军撤出来吧,保存有生力量,日后再图反攻。” 阎锡山不为所动,冷着脸说:“太原是山西的重镇,如今丢失,责任重大。此时让傅宜生撤出来,如何向委员长、向军委会交代?” 由于阎锡山在撤离太原后,下令晋军主力向临汾一带集结,有将领建议派一支部队去太原外围,做好接应35军突围的准备。 阎锡山怒气冲冲的说:“就剩这点家当了,准备都打光吗?” 将领们算是看出了阎锡山暗藏的心思,只得叹气离开。 就在傅作义已做好战死准备,率领残部作最后抵抗之时,老蒋将一封电报直接发给35军的电台。 电报上写着:“着太原守城部队即刻突围,撤至安全地方休整。” 傅作义老蒋的电报后,长出了一口气,下令突围。35军残部在傅作义的带领下,艰难的杀出重围。 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去电斥责傅作义,电报中的措辞严厉,大有要将傅作义执行枪决,以正军法的味道。 35军自进入山西作战,到太原突围后,已折损大半,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不仅未有抚恤,反而要问责,这让傅作义很是悲愤。 傅作义打算去找阎锡山当面申诉,但被手下拦住,因为担心他“有去无回”。就在傅作义陷入困境之时,老蒋再次出手,以军委会的名义通电嘉奖,说他在太原之中中“奋勇杀敌,忠勇可嘉。” 阎锡山见老蒋发话了,只得收起杀心。阎锡山的这种算计,导致他和傅作义的关系再难挽回。之后,傅作义和阎锡山渐行渐远,直至自成势力。
1937年11月,阎锡山以丢失太原的罪名,想要除掉傅作义。卫立煌给蒋介石的一封电
国际大碗说
2025-03-29 22:40:52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