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透过道德看历史(五)#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 #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击立,即魏武侯。 这一天,魏武侯带着吴起一干人等,顺着龙门西河泛舟而下,心情愉快地欣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望着两岸层峦叠嶂、蜿蜒起伏的巍巍青山,魏武侯感慨万分,欣然回头对吴起说道:“这山河之险固,真是我魏国的宝贵财富啊!”吴起听罢立马收敛了笑容,一脸严肃地应道:“主公,依我看来,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地理险要,而在于德政。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泽湖,地势险要,但因德行不修,最终被大禹所灭。夏桀居住在黄河、济水之侧,背靠泰山华山,四周险峻,但由于暴政不仁,被商汤放逐。商纣的领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北,大河环流其南,然而因德行缺失,周武王灭了他。由此可见,国家的强盛,政权的稳固,关键在于德行而非险要地势。如果国君不修德政,船上的这些人都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后点头称善。 吴起说的这番道理,和儒家的孔孟之道大致相同,可是吴起为什么不能入魏武侯的法眼呢?在我看来,他们虽然都主张国君要修“德政”,但此“德政”非彼“德政”。孔孟讲的“德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强调统治者要讲究个人修养,以君子之行,来带动社会风气变好。吴起讲的“德政”,是要彻底变革上下不平、贫富不均、利益固化、腐朽没落的社会结构,是要重新分蛋糕。吴起的想法是要动权贵集团的奶酪,难度有多大?看看今天的马斯克就知道了。 经过平衡各方利益,魏武侯还是决定任用田文做了国相。这个田文历史资料不多,和那个人称孟尝君的田文不是一个人,大概是个过渡角色。不久后田文就把国相一职让给了公叔痤。 吴起的工作能力比田文强得多,但是吴起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的能力却远远不及田文。他对魏武侯任用田文做国相这件事耿耿于怀,终于忍不住跑到田文那里责问:“我与你比试功劳,如何?”田文答道:“可以。”吴起接着问:“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战死,敌国不敢图谋,您与我相比,谁更胜一筹?”田文回答:“我不如您。”吴起又问道:“治理百官,亲近万民,充实国库,您与我相比,谁更胜一筹?”田文答道:“我不如您。”吴起继续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赵两国归顺,您与我相比,谁更胜一筹?”田文再次回答:“我不如您。”吴起不解地问:“这三项您都不及我,您却位居我之上,这怎么解释?”田文答道:“主少国疑,大臣们尚未完全归附,百姓也不信任新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国家交给你合适,还是交给我合适呢?”吴起沉默良久,说:“懂了,这么说的话,还是交给你合适!” 田文解释当时的情况是“主少国疑”,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87年,当时魏武侯的年龄不可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魏文侯的年龄进行估算,魏文侯生于公元前472年,假如公元前387年他还活着的话已经85岁了,即便魏武侯晚至魏文侯50岁时出生,魏武侯继位时也35岁了,有人或许说《资治通鉴》中魏武侯的继位时间有误,应该是公元前496年。按这个时间推算,魏武侯继位时可能只有20多岁。我们知道,当时魏武侯为了试探吴起的忠诚度,要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吴起。试问,哪儿有20多岁就要做老丈人的呢?总而言之,魏武侯即位时算不上“主少”。另一方面,魏武侯在做太子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四处征战,灭了中山国,被封为中山君,长期主政一方。可见“国疑”也难成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魏武侯不重用吴起极有可能是因为治国路线有分歧,而不是因为政治形势不允许。
不要透过道德看历史(五)#资治通鉴#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碧泉映月
2025-03-30 09:4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