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彭德华接到北京,与父亲季羡林相聚。季羡林得知后,将房间

麻麻赖赖 2025-03-30 11:23:40

1961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彭德华接到北京,与父亲季羡林相聚。季羡林得知后,将房间的双人床换成了单人床,满脸不高兴地说:我死也不会跟你睡在一起。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开启了一段佳话。彭德华自幼遭逢不幸,年少时便丧母,生活中多有艰辛,仅受小学教育。然而,这些都未能磨灭她的善良本性,她以一颗纯朴而温柔的心,面对世间的一切。她的善良之处尤其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无论是对上一辈的尊敬孝顺,还是对下一辈的关爱呵护,彭德华都是尽心尽力。 对待公婆,彭德华恭敬孝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在他们老病之时,她也始终不离不弃。作为母亲,她则温柔而富有耐心,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的温暖和关怀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丈夫季羡林面前,彭德华更是展现了一位妻子的全部美德:忠诚、服从、爱护,她对季羡林的支持和理解,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1994年,彭德华因病辞世,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震惊了整个家庭。在处理她的丧葬费用时,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负担其中的2万元。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在父子间引发了激烈的争执。季承对此感到不满,认为父亲的要求过于苛刻,从而拒绝出资。这一冲突使得原本就不温暖的父子关系陷入了冰点,季羡林甚至一度愤然表示要与儿子断绝关系。 直到2009年,北大朗润园内的一幕使得季羡林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中。季羡林位于这里的住所,突遭不明人士破坏,粗暴的石块穿透了窗户玻璃,留下了碎片和混乱。此次事件不仅损毁了门窗,更导致季家珍藏的近五千册古籍和若干价值连城的雕塑、文物不翼而飞。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并急切地向北京大学的校方反映了这一情况。校园内外的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加剧了对文化财产安全的担忧。 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通过他的博客发声,表达了对师傅遭受这一不幸事件的哀痛与愤怒。钱文忠指出,被盗的这些物品,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贝,其价值恐怕要以百万计。 时间回溯到1961年的一天,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被儿子接到北京后,脸色阴沉,没有一丝欣喜。他径直走进卧室,将原本的双人床换成了单人床,并冷冷地对妻子说:"我死也不会跟你睡在一起。"彭德华红着眼眶,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搬到了客厅的角落。这是他们婚后生活的缩影,从一开始,这段婚姻就充满了误会和隔阂。 追溯到年轻时,季羡林的婚姻完全是叔父做主,他本人并无选择的余地。这让季羡林感到十分苦闷。在他看来,这段婚姻就像一个牢笼,禁锢了他的思想和人生。 1935年,季羡林决定远赴德国留学。 季羡林在德国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间,彭德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任劳任怨,从没抱怨过一句。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供养孩子读书,把所有的苦都吞进肚子里。 丈夫音信全无,连一封家书都没有,她又怎能不担心他在外有了别的女人?每每想到这里,她都会偷偷抹泪。但她從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脆弱,她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决不能倒下。 于是,她选择用更多的劳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用汗水来冲刷心中的酸楚。就这样,彭德华多年来守着这个残缺的家,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天,等待着丈夫归来的那一天。 回国后,季羡林接受了北京大学的邀请,准备前往北京任教。他又一次离开了家,彭德华只能默默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她心里清楚,丈夫追求的是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个家庭对他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暂时的歇脚地。她无法挽留,也无力改变,只能选择继续守候。 1961年的一天,儿子季承提出要接母亲来北京一起生活,好照顾年迈的父母。季羡林得知后非常生气,直言自己和彭德华之间没有感情。但季承还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悄悄把母亲接到了北京。当彭德华满心欢喜地来到北京的家中时,却发现季羡林已经把原本的双人床换成了两张单人床,一张放在卧室,一张放在客厅角落。他本打算自己睡在客厅,但彭德华知道后,默默地收拾了自己的铺盖,搬到了客厅中。她的眼睛红红的,却不曾说一句怨言。 就这样,彭德华来到北京后,继续操持家务,照顾季羡林的生活。彭德华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丈夫度过难关。她没日没夜地守在牛棚外,给季羡林送饭,送干净衣服,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她不善言辞,但她用行动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 就这样,彭德华多年来默默付出,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个家,守护着季羡林。终于,在晚年,季羡林被妻子的忠诚和坚守所感动。他开始主动牵起彭德华的手散步,给她拍照,在她生病时悉心照料。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而温馨,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恋爱的美好时光。季羡林由衷地感激妻子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感谢她把孩子抚养成人,感谢她不离不弃的陪伴,感谢她给了他追求理想的自由。

0 阅读:28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