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犹太人,进了一批油灯8元一个,卖10元没人要,后来他灵机一动,在店门口摆出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油灯免费,还送火柴!” 夜色深沉,繁华的城市街头却突然热闹起来。一盏盏精致的油灯被摆在木桌上,旁边还堆着几盒火柴,昏黄的灯光映得周围暖意融融。一个衣着朴素的犹太商人站在摊前,手里挥舞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油灯免费,还送火柴!” 路人纷纷驻足,有人窃笑,有人摇头,都以为这家伙疯了——谁会做这种赔本买卖? 可就在几天后,这个名叫雅各布的男人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传奇,他的口袋里塞满了金币,那些嘲笑他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笑到最后。这是怎么回事? 雅各布并不是个愣头青。他进了一批油灯,成本每盏8元,原想卖10元赚点小利,可摆在摊子上几天,连个问价的都没有。眼看着货堆在角落蒙尘,他急得夜不能寐。 那晚,月光洒进简陋的家中,他坐在桌边,油灯微弱的光芒摇曳着,妻子苏珊端来一碗热汤,轻声说:“别急,或许换个法子试试?”一句话点醒了他。第二天,他挂出了那块牌子,围观的人群像潮水般涌来,争着抢“免费”的油灯和火柴。 可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准备离开时,雅各布却笑眯眯地拦住他们:“灯和火柴不要钱,但灯油得在我这儿买哦。”人群愣住了,有人嘀咕几句,可一看手里那空荡荡的油灯,还是乖乖掏了钱。 这招太妙了!灯油的利润远超油灯本身,雅各布算得精明——每桶灯油进价低廉,卖出去却能赚好几倍。 顾客们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毕竟灯和火柴都“白拿”了,谁还会在乎多花点钱买油?几天下来,雅各布的摊子前人头攒动,油灯卖出去几百盏,灯油更是成桶成桶地往外送。他赚得盆满钵满,连街角卖面包的老头都忍不住凑过来问:“你小子到底耍了什么花招?” 生意火了,雅各布却不满足。他盯着手里的钱袋子,心想:要是能把进货成本再压一压,赚得岂不是更多?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灯油供应商谈判。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他裹紧外套,走进一家昏暗的店铺。 店里弥漫着油脂的味道,货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油桶,一个留着络腮胡的中年老板正埋头翻账本。雅各布清了清嗓子,开口就直奔主题:“老板,我想买大批灯油和油灯,能不能给个好价?” 老板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看你买多少了。”雅各布心里打起鼓,但脸上堆满笑:“500桶灯油,500盏油灯,怎么样?”老板眯着眼,慢悠悠地说:“那就八五折吧。”雅各布一听,眉头皱了起来,摆摆手:“太贵了!要不1000桶油,1000盏灯,再便宜点?” 老板沉默了一会儿,空气里满是两人无声的较量。终于,老板叹了口气:“好吧,八折,不能再低了。”雅各布强压住心里的狂喜,拍板成交。 这场博弈让他满载而归。回到摊子,他看着新进的货,忍不住咧嘴笑开——成本低了,利润自然高了。可他心里还有个疑问:这生意还能再火多久?顾客会不会有一天发现这“免费”的套路? 雅各布的摊子渐渐成了城里的一道风景。每天傍晚,夕阳洒在街道上,他的摊前总是挤满了人。油灯的玻璃罩在火光下闪着微光,火柴盒被码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放着几桶散发着淡淡气味的灯油。 顾客里有扛着扁担的挑夫,也有衣着光鲜的商人,甚至还有几个孩子跑来跑去,指着油灯嚷嚷着要拿回家。雅各布站在人群中,风吹过他有些凌乱的头发,他却乐呵呵地招呼着每个人,嘴里喊着:“别挤,别挤,灯够多!”那场景热闹得像过节,连隔壁卖布的伙计都忍不住探头张望。 他的成功不只靠套路,更靠观察人心。他发现,人们总爱占点小便宜,哪怕明知灯油得花钱,也觉得这买卖划算。 渐渐地,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城,有人说他是个天才,有人说他狡猾,可没人能否认,他用一招“免费”把死棋盘活了。 苏珊站在家门口,远远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那晚雅各布回来时,脸色像锅底一样黑,她就知道生意不好。可她没多问,只是递上一碗热汤,随口说了句“换个法子”。 她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转折点。现在,雅各布每天回家都带着笑,桌上多了肉和面包,连她那条旧围裙都被换成了新的。她有时会想:这男人,真是被逼急了才开窍啊。 几个月后,雅各布的摊子变成了店铺,门口挂着块新招牌,生意红火得让同行眼红。他站在柜台后,摸着那块写着“免费”的旧牌子,心里感慨万千。从无人问津到财源滚滚,他靠的不仅是机智,还有那份敢闯的胆量。 其实,这种“先舍后得”的招数并不新鲜。早在一个世纪前,美孚石油就用免费煤油灯打开了中国市场;日本丰田也曾修天桥、建驾校,间接推销汽车。 这些故事都证明,有时绕个弯子,反而走得更远。雅各布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把这古老的智慧变成了金子。
火车卧铺再起争议!下铺乘客这次坚决不让,理由让人深思。事情是这样的,一位乘客好
【286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