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陕西一个中学生在路上捡到块“黑石头”,觉得挺特别,就交给了国家。可工作人员没看上眼,随便丢在角落里,这一放就是10年。没想到,后来有位老专家偶然看到这东西,眼睛一亮,大喊起来:“这可是超级珍贵的国宝,全世界独一份儿!” 那时候,正好是1981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化可大了。在陕西旬阳县的旬阳中学,有个学生叫宋青,放学回家路上就捡到了这块不起眼的黑石头。陕西这地儿,宝贝多,怪事也多,但这块石头还真不一样。宋青一开始没咋瞧上那块石头,就觉得它有点不一样。他拿袖子擦了擦,嘿,石头表面竟然显出了红血丝,这让他来了精神。回到家,他把石头往桌上一放,爸妈也凑过来看,可瞅了半天,谁也不知道这石头是哪来的,值不值钱。 爸说,要不把这石头交给文物局吧,要是真是个宝贝,也算是给国家帮了个忙。第二天,一家子就带着石头去了文物局。专家们接过石头,也是一脸懵。看这模样,像是个印章,长2厘米,高4.5厘米,重75.7克,可它有26个印面,比普通印章多了一个印面二十多倍。为了安全,专家们决定先把石头搁博物馆角落里,等以后再好好研究。就这样,那块石头在博物馆角落里默默待了十年。直到1991年,旬阳博物馆要翻新,一位叫王瀚章的老专家在翻旧东西时,碰巧发现了这枚印章。王瀚章心想,不妨试试看,就开始认真研究起来,结果大吃一惊。印章的一面,明明白白刻着“大都督印”四个字。再细细清理,印章上还露出了“独孤信白书”几个字。王瀚章这才明白,这原来是北魏末年大英雄独孤信的私人印章。 独孤信啊,那可是北魏末年有名的帅哥将军,能打胜仗,官也当得大。他为了处理好多份工作,特意做了这枚多面的印章,天天带在身边。没想到,这枚印章后来竟默默躺在了博物馆的角落里。这枚特别的多面印章,是件超珍贵的历史老物件,也是独孤信精彩人生的实物证明。它的现身,补上了考古研究里的一块空缺,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聪明才智和文化风貌。现在,这印章可是被称为“国宝”,成了陕西乃至全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显示着历史的深沉和文化的延续。
1981年,陕西一个中学生在路上捡到块“黑石头”,觉得挺特别,就交给了国家。可工
海以南不再蓝
2025-03-31 12:25:56
0
阅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