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教书先生织好门帘,向上报价一千两,结果内务府却说:“不行不行,花的银

青史如烟啊 2025-04-01 11:04:45

1888年,教书先生织好门帘,向上报价一千两,结果内务府却说:“不行不行,花的银子太少了,再回去改改吧。”他大胆改成五千两,内务府仍然嫌少,最后自己动笔改了。

此时,正处于光绪皇帝婚事准备阶段,有人忙着完成任务,有人忙着赚钱,整个宫里都在忙前忙后。

一天,刺绣局的人找到教书先生,恨铁不成钢地说:“你怎么还在读书啊?赶快去宫里谋个差事,赏钱给的可多了……”

教书先生听进去了,去找旧相识引荐,这人是内务府的管家,他给教书先生安排了一个织门帘的工作,并交代道:

“这门帘不是什么大活,但却是挂在面上的,一定要用最好的绣工,用最好的材料,不要怕花钱。”

教书先生记在心里,找了几个绣工一起织门帘。

一段日子后,门帘完成了,几人坐在一起讨论,怎么和上面报价呢?

教书先生是个老实人,他认真解释道:“这门帘的成本有五十多两银子,我们要不报价一……一百两。”

这时,有人说道:“要不二百两吧,翻个几倍,也不过分。”又有个胆大的说道:“这样吧,五百两,看上面怎么说呗。” 几人纷纷称好。

教书先生先去找了管家,告诉他门帘报价五百两,管家都没去找上面确定,就自作主张说道:“怎么能只花五百两呢?你回去再确认一下。”

于是,教书先生又和几个绣工一起讨论,把报价从五百两改为了一千两。

管家这才满意,他带着报价找内务府相关负责人,结果那人却说:“不行不行,花的银子太少了,再回去改改吧。”

教书先生得知后,又和几个绣工坐在一起,大家都沉默了。一千两织一个门帘,竟然还花得少,皇宫办事就是和他们寻常人家不一样啊。

可是,门帘已经织好,又不能不要工钱,教书先生大胆提议把报价改成五千两,获得众人一致同意。

报价传上去之后,内务府嫌弃地说道:“才花了五千两,怎么能体现物品的贵重?”

说完,内务府自己动手修改,将五千两改为了两万五千两。

这仅仅是门帘的报价。

关键是,上面也给批下来了,教书先生一人拿到了三千两,其他绣工和管家拿到了一千两,剩下的全进了内务府的口袋里。

教书先生和这些绣工,如果只是在民间做事,恐怕一辈子也赚不到这千两银子,因为这次机缘,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民间流传:“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在内务府。”

顺治时期,内务府初建,本是负责宫廷事务的机构,曾经还被裁撤过,后来又重新启动,谁也没想到,它的权力越来越大,就连皇帝也没办法。

别说是光绪帝要结婚,内务府要趁机敲诈一笔,就算是平时,也一样是狮子大开口。

道光时期,他整日里叨咕“鸡蛋好吃,就是太贵了”,就是因为内务府采买鸡蛋是三十两银子一个。他想吃碗热汤面,内务府报价上万两,让道光不得不放弃。

仅是内务府尚且如此,大清走向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0 阅读:51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