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5年,唐武宗展开“灭佛运动”,拆毁4600多座寺院,勒令26.5万僧尼还俗,旁人问他原因,唐武宗说:“今日我不灭佛,祖宗基业恐为此覆灭,天下万民将不堪重负!” 唐武宗李炎,生于814年,是唐穆宗的第五子,小名叫李瀍。他打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脑子活泛,性格硬朗,七岁封颖王,算是皇室里的潜力股。公元840年,他哥唐文宗病死,宦官趁乱搞了个矫诏,把他推上皇位,改元会昌。这家伙在位才六年,却折腾出了不少大动静,尤其是那场“灭佛运动”,让人至今都议论纷纷。 李炎登基时,大唐已经病得不轻。宦官把持朝政,藩镇割据闹得四处冒烟,边疆战事没停过,国库穷得叮当响。他不是那种坐着等人救命的主,立马拉来李德裕当宰相,靠严刑峻法收拾贪官,整顿朝纲。公元843年,他平了昭义镇刘稹的叛乱,中央权威总算硬气了一回。可还没喘口气,佛教这档子事又让他头疼起来。 这皇帝对道教有点痴迷,常跟道士赵归真聊长生不老,宫里老飘着丹药味儿。可对佛教,他是打心眼里看不上。佛教自汉朝传进来,到唐朝那会儿简直火得不行,寺庙遍地开花,僧尼多得数不过来。寺院还占着大片田地,收租子、免税,搞得朝廷眼红。有人算过一笔账,说全国财富十有七八都进了佛门口袋,李炎听了这话,心里估计早就炸了锅。 公元842年,李炎憋不住了,下令清查寺院家底。官员带兵挨家挨户查,金银财宝、粮食布匹全没收,僧侣们只能干瞪眼。到了843年,他直接放大招,颁了个“杀沙门令”,不听话的和尚尼姑几百号人被砍了脑袋,吓得其他人老实了不少。844年,他又下令拆大寺院,全国上下一片拆迁热潮,佛像被拖出来砸烂,木头梁子塌得满地都是。 到了845年,这场运动彻底玩大了。李炎亲自拍板,规定每个地方能留几座寺院、多少僧人,超标的统统完蛋。4600多座寺庙被拆成废墟,26.5万僧尼脱了袈裟,穿上破布衣裳回家种地。佛经烧了,佛像熔了做锄头和铜钱,寺里的地全收归朝廷。这一下,佛教算是被打趴下了,多少年都没缓过劲儿。 这事儿听着挺狠,可对朝廷来说还真有点甜头。拆下的木头修了路,熔了的金属做了农具,还多了几十万劳动力干活,国库总算喘了口气。李炎站在朝堂上,面对一堆不服气的臣子,底气十足地说这是为了保住大唐江山。可这招真管用吗?后头的事儿证明,事情没那么简单。 灭佛运动让李炎的权威一时无两,可也捅了不少马蜂窝。老百姓里信佛的不少,寺庙没了,信仰也没了地儿搁,有些人私下聚会闹腾。边疆打仗没消停,朝廷还得应付四面八方的麻烦。运动是爽了,可没解决根本问题,反倒让朝政更乱了。 这边厢,李炎还在迷信道教。845年9月,他开始吃道士炼的金丹,想长生不老。结果没等到长寿,次年3月就病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公元846年4月22日,他在33岁那年死在大明宫里,短命得让人唏嘘。他死后,侄子李忱接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宣宗。这新皇帝脾气好,对佛教也没那么仇视,下令松了禁令,让些寺院慢慢重建。 不过,经李炎这么一折腾,佛教在唐朝的黄金时代算是彻底没了影儿。势力大减,影响力一落千丈。李炎这六年,干的事儿够猛,可大唐还是没逃过衰落的命。他留下的功过,历史上吵得没停过,有人说他救国于危难,有人说他瞎折腾毁了根基。 李炎为啥对佛教下这么狠的手?说白了,不光是个人喜好,更多是现实逼的。佛教那会儿太有钱了,寺院占的地比朝廷还多,收的租子直接进自己腰包,还不用纳税。朝廷打仗、修工事,钱不够用,眼睁睁看着寺庙富得流油,谁能不急眼?再加上僧尼不种地、不当兵,光靠信徒供养,人数还越来越多,朝廷养不起这帮“闲人”。 还有政治上的考量。佛教势力大了,信徒遍天下,寺院要是跟地方势力勾搭上,朝廷还管得住吗?李炎眼里,这不是宗教,是威胁。他信道教,捧道士,也想借道教压佛教一把,让皇权更稳当。至于他说“祖宗基业恐为此覆灭”,这话听着夸张,可也透出他的焦虑——大唐已经摇摇欲坠,他得干点狠的保命。 李炎的“灭佛运动”不是头一回,也不是最后一回。南北朝时北魏、北周都干过类似的事,后来宋朝也有打压佛教的苗头。可唐武宗这场最猛,影响也最深。短期看,他是赚了点小便宜,国库多了钱,皇权硬了些。可长远看,大唐没因为这事儿翻身,反倒加速了往下坡路滑。佛教虽被打残了,但没死透,后来还慢慢缓过来了。
1945年,库页岛,一名日军被一名苏联士兵击毙。镜头下的苏联士兵身穿条纹无袖上衣
【1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