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位老农交给省政府一张欠条,问:八路军欠下的1100万,还能还不?工作人员接过欠条,立刻带着老人去找领导。 老农名叫郭建英,手里的欠条是爷爷留下来的“传家宝”。 很快,这些“食物”都没有了,但八路军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宁可空腹战斗,也不能拿百姓从牙齿缝里省下来的粮食。 附近村庄有个郭老爷,为了支持八路军抗战,他毅然把所有钱拿出来,动用关系买到了十车粮食,还瞒过敌人,亲自送到了八路军营地。 看到老乡冒险雪中送炭,团长激动不已,但又陷入两难境地。 身为八路军战士,是坚决不可以收百姓东西的,可是战士们又饥肠辘辘,难以完成既定作战计划。 想来想去,团长做出决定:将十车粮食折合成市场价1100万法币,给郭老爷打欠条,承诺抗战胜利后还给他。 村民们听说后,也都纷纷把粮食拿来支援八路军,团长也给这些人打了欠条。 百姓们全心全意支持八路军,是为了抗战出一份力,并没有想要回这钱,但这毕竟是八路军给的,郭老爷就当成纪念品收藏下来。 后来,郭老爷家道中落,只得卖掉祖宅,和家人回到了乡下。临终前,郭老爷将欠条传给了儿子,并叮嘱:“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拿出来。” 儿子去世后,又将欠条传给了孙子郭建英,同样叮嘱道:“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拿出来。” 郭建英遵守父亲的叮嘱,将欠条锁在了小盒子里。 此后,郭建英耕田种地,平日里做点小工,有了小小家底,媳妇还为他生下孩子,日子总算美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媳妇患了重病,几次医治,都没治愈,还把家里的钱都花完了。看着媳妇遭罪,郭建英感到快崩溃了。 这时,他想起了盒子里的欠条。于是,郭建英拿着欠条走进省政府,尝试地问:八路军欠下的1100万,还能还不? 工作人员看了看欠条,那上面有签章,看着不像是假的,但这并非小事,他立刻带着老人去找领导。 领导们先安排郭建英住下,随后当即召开研讨会。经过专家们的鉴定,确定这欠条是真实的。 可时隔四十年,法币在不断贬值,并没有战乱年代那时值钱。但政府还是决定,按照当初的价值折算,还给郭建英8万元人民币。 八十年代的8万元,是一笔巨款,也足够郭建英媳妇的医疗费用。 媳妇康复出院后,郭建英将剩下的三万元捐给了爱心组织,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回报社会。 在战争年代,不只有一个郭建英,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持战士们抗战。 而战士们也以身作则,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始终为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浴血战斗。 这样的军民鱼水情,令人感动。 电视剧《大决战》里面,陈毅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战士不幸受伤,民工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救了出来,战士哭着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未料,民工说道:“你是为我们打仗才受伤的,你才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我相信,跨越电视屏幕,它一定也在那些年的艰苦抗战中,真实存在着。 也唯有这样的双向奔赴,才能有如今的锦绣山河!
1985年,一位老农交给省政府一张欠条,问:八路军欠下的1100万,还能还不?工
爱吃凉拌菜
2025-04-02 15:38:06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