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病重,但却被关起来了,已经饿了几天。忽然,对他忠心耿耿的侍女娥儿翻墙而入,齐桓公以为是救他来了。没想到娥儿开口说道:“我是来给你送终的!”齐桓公目瞪口呆。 齐桓公小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早年间对内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策略,对外举出“尊王攘夷”的旗帜,让齐国逐步成为中原霸主。 当然,齐桓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国相管仲的辅佐。正因为有管仲这个“华夏第一相”,齐桓公才能成为当上霸主之首。 然而,在管仲去世后,齐国开始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齐桓公对管仲言听计从,唯独没有听从管仲的临终劝谏。 管仲病危之际,齐桓公亲自前往探望,问道:“国相,若你一病不起,谁来担任宰相合适?” 管仲是个聪明人,他把皮球又踢了回去:“您作为君王,是最了解臣子的,相信您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齐桓公给出了第一个人选:易牙。 易牙是厨师的鼻祖,也是个野心家。 某天,桓公说了一句:“这山珍海味寡人都已经吃遍了,可唯独没有吃过人肉。” 桓公就是随口一说,没当回事。不久后,易牙端上来一盆肉汤,桓公吃的甚为欢喜,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 易牙痛哭流涕:“大王,这是我孩子的肉。” 齐桓公甚是感慨,认为易牙能为了他的口腹之欲,而杀掉自己的孩子,这份忠心实属难得。 于是,桓公把易牙当成了亲信,整日带在身边。 因此,易牙也成了桓公心中国相的第一候选人。 管仲闻言,摇了摇头,说道:“虎毒不食子,易牙为了讨好君王,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有人性,不可。” 齐桓公再问:“那竖刁如何?他为了能在寡人身边侍奉,不惜将自己阉割。” 管仲再次否定:“人的本性,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可竖刁连身体都能残害,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出来的?” 齐桓公思索片刻,又问:“常之巫呢?” 在桓公看来,常之巫能沟通天地,洞悉生死,还能给人治病,这样的人选管仲自然不会拒绝。 可管仲仍然表示不可,他劝阻道:“生与死,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世上本无鬼神,所谓鬼给人降病或治病,皆是精神失常引起的。大王作为一国之君,怎能相信这些呢?” 桓公给出了最后一个人选:启方。桓公看中他,是因为启方父亲病逝之际,启方因为伺候齐桓公而没有回家吊唁,也不曾守丧。 管仲依然摇头,启方连最基本的人伦之理,都不去恪守,又怎会对国家尽忠。 最终,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当国相,让他与鲍叔牙一同辅佐朝政。 桓公临走之际,管仲拉着他的手说:“大王,希望您能远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些小人。” 桓公尽管答应,但并未施行。管仲去世后,桓公虽然按照其嘱托把朝政交给了公孙隰朋和鲍叔牙,却常常跟易牙、竖刁、常之巫、启方这些人交往。 他们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毒辣之人,一旦得到荣华富贵,肯定会不受节制的挥霍。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率领党羽们开始了夺嫡之战。 易牙和竖刁,是公子无亏的拥护者。 太子昭已经被排挤到了宋国,易牙为了让无亏顺利即位,假传桓公旨意,封锁宫门,没有易牙的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 易牙下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见桓公,既不能给他治病,也不能给他送饭。 齐桓公两天没吃没喝,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正在他渴望食物之际,听见了墙上的动静。 原来,是桓公最宠爱的宫女娥儿来了。 桓公可怜巴巴的说:“娥儿,快给寡人拿些吃得来!” 没想到,娥儿却说:“大王,奴婢不是给你来送饭,而是给你送终来了。” 桓公一听,大惊失色。 娥儿解释:“大王,宫闱已经被易牙和竖刁他们封锁,我是偷偷溜进来的,给你带不了食物。眼下这种情况,您还是早些走吧,免得以后受罪。” 桓公长叹一声,呆愣楞的倒在了原地。他的身体本就虚弱,又已经很久没有进食,被娥儿这么一说,更是急火攻心,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长叹一声:“悔不听仲父所言!” 而后,离开了人世。 易牙、竖刁这些人,身上根本就没有人性。为了权势,他们可以杀儿子,可以阉割自己。 同样,为了权势,他们背叛齐桓公也是情理之中。只可惜,桓公没有明白这番道理,最后尸体上都长满了蛆虫,才得以下葬。
春秋时期,齐桓公病重,但却被关起来了,已经饿了几天。忽然,对他忠心耿耿的侍女娥儿
江樵品史
2025-04-03 15:43:07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