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皮定均率部奇袭涉县,消灭了300多名日伪军,战后,皮定均就在涉县住了下来。
这天,皮定均和涉县的县长郑晶华在商谈工作。
就在这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干部走了进来,向郑晶华汇报工作,这个女干部叫张烽,是涉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张烽进来以后,皮定均的目光就停在她身上,一直没有挪开过,不过这也正常。
1914年出生的皮定均,这年已经26岁。
已经26岁的皮定均,这时还是单身,由于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女兵,皮定均短期之内,很难脱单。
而张烽的条件不错,又年轻又漂亮,还有文化,皮定均被张烽吸引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等张烽离开后,皮定均就向郑晶华询问了张烽的个人情况,郑晶华不傻,他一听,就知道皮定均看上了张烽,就表示愿意帮忙,把张烽介绍给他。
皮定均听了以后,很是高兴。
郑晶华很给力,没多久,他就去找了张烽,向她说了皮定均的事迹,希望张烽和皮定均接触。
俗话说,美女爱英雄,而皮定均刚在涉县打了一个大胜仗,消灭了几百个日军,毫无疑问,皮定均就是一个大英雄,而且他在涉县一带还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人都听说过皮定均。
正因如此,郑晶华就认为,张烽肯定愿意和皮定均这个大英雄在一起,他对此事充满了乐观。
谁曾想,张烽听了以后,却是摇头拒绝:“皮定均司令员的条件很不错,但我就是不想嫁给他!”
郑晶华一愣:“这是为何?”
张烽解释:“我不嫁军人!”
原来,身为妇女救国会主任的张烽,见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在涉县,有很多男人上了战场后,就为国捐躯了,只留下他们的爱人独守闺房。
张烽担心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和很多的可怜女子一样独守闺房,就不愿意和皮定均在一起。
因此,哪怕皮定均的条件很好,但张烽就是不想嫁给他,而且张烽的态度十分坚决。
郑晶华见状,只好把这个情况告诉皮定均。
皮定均听了以后,久久无言,但感情之事,皮定均不能强求,就没有继续去缠着张烽。
一年后,皮定均认识了一个叫陶莹的女子,两人志同道合,认识不久,就开始谈婚论嫁了,谁知,就在皮定均要娶了陶莹时,刘伯承却出来阻拦。
按照规定,只有满足28岁,5年军龄,且团以上干部,才能结婚。后面2个条件,皮定均都满足。
唯独年龄,皮定均还无法达标。
1941年时,皮定均才27岁,距离28岁,还差了1年时间,原本再等上1年,也没有什么。
谁知,皮定均却记错了自己的年龄,他还以为自己只有24岁,要等4年以后才能结婚。
但皮定均、陶莹都等不了4年。
于是,两人就分手了。
等到皮定均弄清了自己的真实年龄时,陶莹已经离开了,这样,到了1943年,皮定均还是单身。
1943年,皮定均已经29岁,年近30。
有的干部见皮定均老大不小,却没有对象,就想帮他解决人生大事,还询问了皮定均的意见,这时的皮定均仍对张烽念念不忘,就说了自己的想法。
五分区的政委徐子荣听说皮定均喜欢张烽,就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好了,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说完,徐子荣就去找张烽,在徐子荣的劝说下,张烽略微有些动容,可她还是不愿和皮定均在一起。
徐子荣是政工干部,尤其擅长思想工作,可张烽有自己的想法,徐子荣劝说了几次,都没有用。
但徐子荣不死心,又去找了张烽的家人。
结果,张烽的家人听说了皮定均的事迹后,都同意把女儿许配给皮定均,为此,张烽的父母、姐姐等人,都一起劝说张烽。与此同时,皮定均在徐子荣的建议下,给张烽写了情书,张烽看完情书,又给皮定均退了回去,但皮定均却发现,情书中的几个错别字,被张烽标了出来,并改了正确的字。
看到张烽改了情书中的错别字,皮定均大喜,他认为此事有戏,就继续对张烽展开了追求。
1943年6月,张烽被皮定均的真诚打动,就答应嫁给皮定均,而且还和皮定均举行了婚礼。
皮定均和张烽的婚礼十分简单,因条件艰苦,婚礼上连酒都没有,只能用白开水代替,菜也只有几个简单的。主持婚礼的干部见状,就让皮定均讲讲两人的恋爱史,进而活跃一下现场的气氛。
谁知皮定均却说:“哪有什么恋爱史。”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安静,众人不再说话,只能低头吃饭,张烽见状,也是哭笑不得,她对这场婚礼印象深刻,直言这是一场“哑巴婚礼”。
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感情,婚后,皮定均和张烽的感情浓厚,两人共有7个孩子,相伴了33年。
直到1976年皮定均去世,两人这才永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