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8年,唐朝名将王孝杰被吐蕃活捉,准备杀掉祭旗。可就在临刑前,前来观礼的赞普赤都松赞看到王孝杰的长相后,竟然潸然泪下,痛哭不已,直呼道:"你长得好像我死去的父亲啊!" 王孝杰本来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听赤都松赞这样一说,王孝杰当时就愣住。 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唐人,怎么会和千里之外的吐蕃人有联系呢? 还没等王孝杰回过神来,赤都松赞当即下令释放王孝杰,将他好好款待一番,派人将其送回大唐。 在回大唐的路上,王孝杰回想起这一路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 吐蕃和大唐之间的摩擦不断,唐高宗派遣李敬玄出征青海,王孝杰也被选为出征将领。 不料李敬玄贪生怕死,按兵不动,李孝杰等人孤军深入,被吐蕃大军所包围。 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最终被吐蕃俘虏,最后居然又死里逃生。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王孝杰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回到大唐之后不仅仅没有遭受猜忌,反正还进一步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经过大非川一败之后,王孝杰苦练兵法,潜心学习,只为有朝一日,可以一雪前耻。 很快,西州都督上书武则天请求收复被吐蕃所占领的安西四镇,武则天也正有此意,但是在选派将领一事上却犯了难。 当时名将不多,要么资历不够,要么对吐蕃不熟悉。 此时,有大臣提议让王孝杰出征,一来王孝杰的能力为朝野上下所共同认可,再者王孝杰有吐蕃经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比较熟悉。 就这样,王孝杰被武则天任命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一起讨伐吐蕃。 此时,吐蕃内部也发生巨大的动乱,赞普赤都松赞与权相钦陵的矛盾公开化,内部斗争趋于激烈,导致原本归附于吐蕃的党项部落投降大唐。 由于吐蕃无暇顾及安西四镇,加上王孝杰能力确实突出,一举收复失地。 武则天为了加强大唐对于该地区的统治,一改之前扶持代理人的政策,选派了两万四千名官军长期驻扎在此,将安西四镇牢牢的掌握在唐朝手中,直到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现新的变局,而王孝杰也因此为封为左卫大将军。 不久之后,吐蕃政局趋于稳定,不甘心安西四镇就此落入到唐朝手中,一直寻找机会重夺西域。 长寿二年,西突厥部拥立阿史那绥子可汗,他一直采取敌视唐朝的策略,继位之初就立马派遣使者去联系吐蕃一起攻打唐朝。 两国组成联军气势汹汹的朝西域进军,武则天再一次派出大将王孝杰迎战,王孝杰亲率大军与吐蕃会战于冷泉。 由于唐朝军队装备精良且王孝杰出色的指挥才能,虽然吐蕃和突厥联军人人多势众,但是却被唐朝军队所击败。 吐蕃统帅论勃赞刃被杀,阿史那绥子兵败被俘,此后吐蕃短时间内再无东进的能力,西域地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好景不长,同年五月,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唐,武则天起初并不放在心上,派遣曹师仁率军征讨。 由于唐军轻敌冒进,在黄獐谷附近遭受了叛军的伏击,全军覆灭,随后叛军趁机攻陷冀州、瀛洲等地,河北震动。 不得已之下,武则天只好再一次派遣王孝杰出战,任命其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余万大军征讨契丹叛军。 唐军与契丹叛军相遇,由于叛军事先占据了有利地位,唐朝军队无法完全铺开,发挥人数优势,王孝杰只好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为前锋,奋力冲杀。 好不容易快冲出谷口的时候,契丹军队从四面八方涌入,将王孝杰部与唐军主力切割。 王孝杰临危不惧,下令结方阵,等待救援,不料后军总管苏宏晖畏惧凶悍的契丹军队,弃甲打马而逃。 唐军一时间群龙无首,被包围的王孝杰苦战等不来援军,只好边战边退,直到退到悬崖边上,寡不敌众,身边的将士越来越少。 王孝杰不愿意经历一次被俘虏这种不光彩的经历,选择跳崖自尽,一代名将以如此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则天听到王孝杰殉国之后,默然无语,良久后下诏追赠王孝杰为夏官尚书,封耿国公,恩荫其子为朝散大夫,后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64人,为其设庙享祭奠,王孝杰位列其中。
公元678年,唐朝名将王孝杰被吐蕃活捉,准备杀掉祭旗。可就在临刑前,前来观礼的赞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2025-04-07 08:47:25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