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的追悼会上,道衍和尚对他说:“大王,臣要送您一顶白帽子。”朱棣

寻墨阁本人 2025-04-07 15:45:27

1382年,马皇后的追悼会上,道衍和尚对他说:“大王,臣要送您一顶白帽子。”朱棣听后,眼眸寒光一闪,压低声音:“大胆,你可知这是死罪!”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患难夫妻,朱元璋起家就有马皇后在背后出力,马皇后当年又是在胸口装热烧饼,又是背着朱元璋逃命。 可以说没有马皇后就没有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敬重和疼爱。 1382年,马皇后驾鹤西游,朱元璋十分悲痛,决定全国举哀,并且让藩王都回到京都,为马皇后披麻戴孝,送她西行。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请来众多知名的僧侣,为马皇后开水陆大会,做法事诵经超度。 身为藩王的朱棣自然不可能错过这个场合,于是急忙从北京来到南京,参加马皇后的追悼会。 他根本没有想到,就是这场充满悲情的大会,却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朱元璋当时还下达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各个藩王在参加完马皇后的追悼会后,要选一位僧人做主录僧,这名僧人将跟随藩王回到驻地,继续给马皇后念经超度。 朱棣根本没有过多思考这个命令的意义,结果一位僧人却主动找上门来,他就是道衍和尚。 这个长着三角眼的和尚肃穆地站在朱棣的面前,一字一句地说道:“燕王如果选贫僧做您的主录僧,贫僧就定会送大王一顶帽子。” 朱棣一愣:“本王什么帽子没有,还要你一个僧人来送!” 结果僧衍却目射奇光:“燕王,这是一顶白色的帽子。” 朱棣听后勃然变色,审视着这名体形如病虎的和尚,声音低沉如暮鼓晨钟:“你真是胆大包天,本王看你是不知死字怎么写的。” 因为朱棣已经是燕王,再往上只有太子和皇帝了。 而王上加“白”,按照中国习惯的拆字法,那就是“皇”,道衍这是明晃晃地说出来,自己想帮助朱棣当皇帝。 朱棣又心活又兴奋,当然也有些小怕,他哥哥朱标太子之位简直是牢不可破,牢固得让人绝望,别人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可是道衍却老神在在地说道:“燕王,天意如此,贫僧只是顺天行事罢了。” 朱棣一甩袖子,深深地看了道衍一眼,没有再说一句话,就离开了。 不过最后,朱棣还是选择道衍做了自己的主录僧,在葬礼结束后,道衍就跟随朱棣回到北京。 就这样,道衍以一介僧侣身份,成为朱棣的参谋助手,进出王府如入无人之地。 道衍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不但精通佛道儒三教经典,而且深谙阴阳之术,当时的相术大师袁珙曾为他的面相所惊,称他是“异僧”,说他是“嗜杀之人”。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10年后,本来没有任何疑义的下届储君朱标居然先于朱元璋死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准备让他接班。 身在北平的朱棣看到了曙光,他不由得为道衍和尚的预言感到不可思议。 当然此时的危机也是显而易见的,朱允炆上位后,显然不可能再容忍自己这些藩王手握兵权,在自己的领地内称王称霸。 于是朱棣在道衍的辅助下,加紧扩军备战,不断铸造各类兵器武装自己。 道衍一手主抓的情报网络也是火力全开,不断刺探京城以及各大诸侯王境内的情报,以便于随时做出应变。 1398年,朱元璋驾鹤西游,少年天子朱允炆坐上龙椅,少年心胜的他希望来个快刀斩乱麻,开始对各路藩王下手。 当时朱允炆极为信任大臣齐泰和黄子澄,也正是这两个人主持朱允炆的削藩政策。 在这两人的操作下,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全被抓起来,削为庶民,而湘王朱柏得知自己被朱允炆盯上后,毅然举火自焚。 正当朱棣举棋不定时,道衍给了他信心:“天意如此,不要再考虑民心向背问题。” 1399年,再也不想忍耐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道衍给朱棣制定的策略是:“不占地盘,直接杀奔京师,只要将朱允炆拿下,就是胜利。” 道衍的理由很简单:“您和朱允炆是抢皇位,不是打天下,和地盘无关,只和那把龙椅有关系。” 按照道衍的设计,朱棣只用了3年时间,就杀到京师,朱允炆将皇宫点了一把火后不知所踪。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在封赏群臣时,将道衍列在第一位,称赞他“出力最多”。 然而道衍除了太子少师一职,却没有接受任何封赏。一回到府上就换上僧袍,世人称其为“黑衣宰相”。 1418年,道衍和尚病逝,一代奇僧就此落幕。      

0 阅读:128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