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龙尾歌送文子方著作调官云南》的注释、翻译及创作年份分析: 注释: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7 16:05:04

以下是对《龙尾歌送文子方著作调官云南》的注释、翻译及创作年份分析: 注释: 1. 龙尾道:唐代皇宫内的道路,这里代指京城出发之地。 2. 龙尾城:在今云南大理附近,代指云南任职之地。 3. 七尺游龙:这里比喻马,形容马的矫健。 4. 哀牢夷: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5. 兰仓:即兰沧江(澜沧江)。 6. 皮船:用牛皮等制成的渡河工具。 7. 墨云:形容乌云如墨般浓重。 8. 绳桥:用绳索搭建的桥。 9. 青泥淫淫:形容青泥潮湿的样子。 10. 五粒松:松树的一种。 11. 沈木:不详,这里可能是一种想象或特殊的事物。 12. 儋耳翁:传说中耳朵很长的老人,这里代指当地的老者。 13. 诸葛丞相:指诸葛亮,曾南征云南等地。 14. 韦郡王:不详,可能是对在云南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称呼。 15. 瓢笙: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16. 铜鼓: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和礼器。 17. 牛殽:牛肉做的菜肴。 18. 兰藉:用兰草铺垫。 19. 琼浆:美酒。 20. 六诏:唐代位于云南洱海一带的六个少数民族政权。 21. 建隆天子:指宋太祖赵匡胤,建隆是其年号。 22. 玉斧手画大渡河两股:传说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不再对云南用兵。 23. 蛮酋:少数民族首领。 24. 黎雅:黎州和雅州,在今四川西南部。 25. 神武皇帝:这里可能指元朝的皇帝,因作者是元朝人。 26. 薙猕窟穴:平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27. 张王官:设置官府。 28. 篚筐:盛物的竹器,这里指进贡的物品。 29. 贾客:商人。 30. 织罽:织毛毯,罽(jì)。 31. 沥猩血:可能指染色等工艺。 32. 煎金铸𬡇蹄:铸造金器,𬡇蹄(xīn tí),不详具体所指,可能是金器的形状。 33. 碉门:地名,在今四川雅安一带。 34. 夷疾追:少数民族迅速追击。 35. 典云南之选部:掌管云南地区的官员选拔事务。 36. 目光透牍:目光敏锐,能看透公文内容。 37. 翦彼荆棘:铲除那些不良的事物。 38. 薰兰当户:以兰草的香气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39. 手加额:表示庆幸、感恩的动作。 40. 太史重修考功格:史官重新修订考核官员的标准。 翻译: 早晨离开龙尾道(京城),傍晚前往龙尾城(云南)。矫健的骏马在道路上嘶鸣,春天的积雪还未融化,它的四蹄轻快地奔腾。回忆往昔哀牢夷,前来汉朝朝贡称宾,夜晚渡过兰沧江,歌声中充满了辛苦。皮船在波涛中,乌云浓重如墨。绳桥在雨中,青泥潮湿。登山采摘桐树皮,侧面看到了五粒松。伸手想要攀折入口,又怀疑是那神秘的沈木,背坐着,心情惨淡,悲叹着那回旋的风。鸟儿飞着都不能停留,忽然与哀猿相逢。旁边有那儋耳老人,为我讲述太古时期遗留的踪迹。诸葛丞相和韦郡王,村村都排列着他们的祠堂。人们吹着瓢笙,敲着铜鼓,一群巫师在跳舞,牛肉菜肴用兰草铺垫,献上美酒。六诏的君王没有确切的历史纪年,唐朝皇帝派出大军,边将战死。宋太祖赵匡胤不用武力,用玉斧在大渡河上比划划分界限。少数民族首领到黎州和雅州来换马,肆意说茶和锦缎的价格不合适。元朝的神武皇帝开创圣明的基业,平定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官府。每年进贡的物品沿着道路送往长安,商人离开家乡都不知道衰老。文著作(文子方),听我这一番言辞,你要去万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疲惫困苦。他们织毛毯染上猩红色,煎金铸造奇特的器物。夜晚在碉门行走,被少数民族迅速追击,天亮时出了关,脸色如泥土般难看。回到京师望着尘土下拜,穿着簇金的毛毡袍到市场上去卖。文著作,如今你掌管云南的官员选拔事务,目光敏锐,提笔签署公文。铲除那些不良的事物,以兰草的香气营造良好氛围。西南地区的人们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感恩),史官重新修订考核官员的标准。 创作年份分析: 从诗中“神武皇帝开圣元,薙猕窟穴张王官”等内容可知,“神武皇帝”应指元朝的皇帝,诗中描述了元朝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又从“文著作,今典云南之选部”可知,是送文子方去云南任职,且结合诗中对云南历史的回顾以及元朝在云南的情况,判断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但仅从文本内容难以精确到具体的年份,还需要更多关于文子方的生平事迹、作者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资料来进一步确定具体创作年份 。诗的作者是周伯琦,他是元朝人,活跃于元朝中后期。所以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元朝中后期的某一年。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