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骂,不成想,这群日本兵的首领站了出来,对着老人恭恭敬敬的鞠躬,并用日语说:“陈桑学长,我们保证今后绝不再骚扰,还要把您和家人们保护得好好的!” 这个使日军弯腰的人,就是一代史学大家,陈寅恪,之后这些日军更是天天过来给陈寅恪送吃的,害得他还得费力把那些食物给搬出去。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他所在的家族也是大名鼎鼎,他的爷爷陈宝箴还是湖南的大官,陈家在那一带都是十分有名的。 作为在大家族出生的陈寅恪,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是十分独特,虽然接受的是比较传统的教育。 但是陈三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在他看来,理解更加重要,另外,就是从来不会打骂孩子。 他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事实证明,陈三立的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十分成功的。 从小的时候,陈寅恪就对书籍充满了兴趣,各种书籍他都能看的如痴如醉,而且他的记忆力也很好,只要是他看过的书,就能牢牢的记在脑子里。 很多时候,为了能看书,他甚至晚上干脆不睡觉,偷偷的点着油灯看书,就为了能多一些时间看书。 但要说陈寅恪就是个书呆子,倒也不是,他也会关注国家大事,不过他从来不参与党争,只一心研究知识。 他不仅研究自己国家历史,还研究国外的,更是被人称为是教授的教授,许多教授都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就会有人提出去找陈寅恪,而陈寅恪往往会给出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不仅如此,就连出处,相关书籍,他都能丝毫不差的说出来,只让人觉得,此人的知识储备量简直浩如烟海,无论提到什么,他都能引经据典的说出来。 事实上,陈寅恪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还和鲁迅住在一起的,不过陈寅恪从来都没有提过这一点,因为他不想他们的友情和利益挂钩。 倒是鲁迅的文章里面经常会出现陈寅恪的身影,对于陈寅恪,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是一个真正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史学大师。 在中国大地上战火蔓延的时候,许多国家都对陈寅恪抛出了橄榄枝,希望陈寅恪能到他们的国家去避难。 不过陈寅恪都是果断拒绝了,他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在了中国大地上。 对于日本人,陈寅恪也是非常痛恨的,1937年的时候,陈寅恪的父亲身死之后,陈寅恪因为悲伤过度,导致右眼的视网膜脱落了。 当时的他待在北平治病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陈寅恪却是毫不犹豫的去了南方,他宁愿眼睛看不见,也不愿意待在日本人的地方。 1941年的时候,陈寅恪是在香港的,好不容易平静了没多久,结果日本人占领了香港, 陈寅恪家的门也被敲响了。 不过陈寅恪对此是一点也不慌,等那些日军进来后,当即就用流利的日语把那些日军给骂了个狗血喷头,甚至连还嘴都不敢。 之后经过调查后发现,陈寅恪是日本政府下令不许得罪的人之后,经常给陈寅恪送东西。 不过陈寅恪也是十分有骨气的,将那些日本人送来的东西通通给丢了出去。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印度因为领土问题和中国发生了争端,更是拿出了各种所谓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领土主权。 对此我们也是十分无奈,就在这时,毛主席想到了陈寅恪,第一时间把陈寅恪给请了过来,这时候的陈寅恪两只眼睛都失明了,但他脑海中的知识还是在的。 将各种古代典籍,清朝、印度、英国各种来往的书信以及内容都说了出来,这些可不是印度那些所谓的“证据”能够比拟的,这庞大的只是储存量,简直让人望而生畏。 不过他一直都十分低调,一直以来也都是认真研究史料,从不为外物妥协,面对风雨也是凌然不惧,即便没有太大的名气,也不妨碍他是我们史学大师的身份。 信息来源: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光明日报
1958年陈寅恪落难时,中大“拳打老顽固,脚踢假权威”,校内都是他的大字报。但蹊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