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

浅笑挽云烟 2025-04-14 15:54:25

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小曼的衣扣,眼前的场景令她惊愕不已,忍不住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陆小曼死在1965年,华东医院,肺气肿、哮喘缠着,靠氧气吊着命。 死的时候62岁。咽气前就留了一个愿望:跟徐志摩合葬。结果没人答应。 徐家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徐志摩的大儿子徐积锴,话说得直白:“她不配。” 说不配合葬,是因为从头到尾,徐家就没认过这个儿媳。 徐志摩的爹徐申如当年压根没去婚礼,一封信、一句话都没留。 后来陆小曼和翁瑞午一同生活了三十年,徐家人更是连门都不让进,死了也没资格葬进徐家的地里。 这边是“情人”不认,那边是“亲人”看不下去。 给陆小曼收尸的是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她进了病房,解开陆小曼的衣服,眼睛一下就呆住了: 绸衫破了毛边,棉袄里头的絮子都露出来了,牙龈黑黄,全嘴都没剩几颗牙。 针眼一圈圈,脸上是药膏没洗干净的痕,往日那个香水成堆、旗袍贴身的交际名媛,早没了。 剩下的,是一个鸦片吸空、肺都坏掉的病人。 翁香光忍不住冷笑了一句:“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一句话,带着气、带着恨,替她那早死的父亲出了口恶气。 翁瑞午,把命都搭上了,为了陆小曼,这人变卖祖产,扛起了她的全部开销。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的生活不便宜,一个吸毒成瘾的女人、一个越来越病重的身体、一个习惯精致生活的人,他一个人撑着,撑了几十年。 自己病了,弥留前还特意嘱咐女儿:“你要替我照顾她。” 他以为这是情,谁知道连最后一口气,都被当作空气。 他死的时候,陆小曼一点表情都没露,连翁香光都说:“我娘去世,她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父亲冷在棺里,情人站在一边,像是个陌生人。 这种感情,叫畸形依赖。 陆小曼认的,始终只有徐志摩,哪怕人死了30年,心里还是惦记着他的墓。 可惜徐家认定她害死了徐志摩,怎么求都没门。 “是她拖着志摩拼命赚钱,是她逼着志摩搭廉价航班。” 这话在徐家传了几十年,飞机失事前,徐志摩正赶着去听林徽因讲课——也有人说,是去给陆小曼送钱。 那趟航班便宜,没保险,后来就在济南上空炸了。 徐家人咬死一个点:“要不是为了她,他不会死。” 所以,徐积锴压根不提什么“再续前缘”,他把陆小曼的愿望一口回绝:“你不是我妈。” 陆小曼走后,骨灰放在殡仪馆。没人领,没人认,几次搬迁,连骨灰都找不见了。 连死后的身子,都不落一个稳当地儿。 转了20多年,1988年,她堂侄才出钱,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立了一个衣冠冢。 碑文简简单单四个字——“先姑母陆小曼”,没有照片,没有祭品。 就像这人,只是家族里某一页泛黄的名字,没人再提。 讲到这儿,也有人替她鸣不平,说她再怎么落魄,画总是画得好。 的确,晚年她进了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山水、花鸟有一手,画卖出去,换几个医药费,也算挣扎着活着。 可也就是挣扎,晚年没儿没女,靠着友人接济,画卖得不多,医院催账催到家门口,最后一幅自画像也是病房里画的,气都喘不上来,拿炭笔抹几笔就算完。 有人说她“红颜薄命”。可谁见过红颜熬到这份上? 她没薄命,她命太长了,长得见了太多人的脸,长得连自己都厌了。 她年轻时候风光得很,京剧会唱,诗词会写,法语张嘴就来。 穿旗袍有风情,抽烟也带着味儿,徐志摩为她写诗,胡适也曾夸过她,连林徽因都拿她当劲敌。 可惜了,这些年吹的天花乱坠,到头来,什么都没留住。 徐志摩的诗她留不住,翁瑞午的命她握不紧,自己的骨灰也守不稳。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死在医院,周围没有徐家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翁香光一个人站在一边,脸上冷,手里抖。 那时候的陆小曼,不是画家,不是名媛,也不是谁的遗孀。 就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没人知道她是不是想起了徐志摩。 也许想了。但没人再在乎了。 参考资料: 《陆小曼晚年生活揭秘:名媛凋零背后的悲凉真相》,《新民晚报》,2018年5月12日。

0 阅读:679

猜你喜欢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