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虢国墓棺饰——铜鱼,铜铃,陶珠石贝
坚持走路
2025-04-08 16:49:47
P1-9,陶珠,石贝,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1-9,铜鱼,铜铃,西周,1991年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出土
P12-14,《上村岭虢国墓地周代棺饰制度比较研究》
P15-18,虢仲墓(M2009)
棺饰制度在周代是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檀弓
上》记载:“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时间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处于棺饰制度流行时期。
虢国墓地出土的主要由竹木和纺织品构成的,在其周围覆盖或悬挂铜鱼、石贝等饰物。
在上村岭虢国墓地的考古实物材料中,发现有棺饰的墓葬共11座,分别是M1052、M1706、M2001、M2010、M2011、M2013、M2118、M2119、M2120、M2121和M2122。
这11座墓葬级别都较高,墓中出土的棺椁装饰类主要有铜鱼(铅鱼)、铜铃、石贝、陶珠、海贝(玛瑙)串饰、蛤蜊等遗物,礼制装饰类主要有铜翣。
有的墓葬级别也较高,如M2016、M2017、M2018等,可是均没有发现棺饰,可见在当时不是所有的高级别墓葬都有棺饰的。
铜鱼(铅鱼)大多为扁薄的长条形,眼部有穿孔便于悬挂。在早年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将铜鱼误认作钱币。
按照《礼记·礼器》的记载,铜鱼是只有天子、诸侯及大夫级别的贵族才有资格悬挂的装饰。国君可以在棺椁三面悬挂铜鱼,而大夫则是在两面悬挂。
虢国墓地太子墓M2011内发现铜铃、铜鱼呈“田”字形分布。从铜鱼出土的位置分布情况来看,以虢季墓M2001为例,铜鱼应该不是棺椁腐朽后散落四周的,而应是下葬时铜鱼就悬挂在棺椁的四周,这与《礼记》记载的悬挂三面或两面不同。
【P15-18,虢仲墓(M2009)】
虢仲墓(M2009),是埋葬虢国国君虢仲的一座大型竖穴土坑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4米,距现地表深19.3米。
墓穴四壁以淡绿色涂料粉饰,墓室结构完整,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木质彩绘棺罩。
棺、椁之间放置着大量随葬品。墓主人头北足南,仰身直肢。
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
1955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的建设,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豫、晋、陕、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上村岭虢国墓地就是此时发现的。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虢国墓地发生大规模的盗掘和文物走私活动。1990~1999年间,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90年代发掘的墓葬的级别较高,最高的为国君级的墓葬M2001和M2009。
M2011(太子墓)是七鼎墓,袝葬3号车马坑,随葬器物共3095件(颗),其中铜器1625件,玉器380件(颗),玛瑙器183颗。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