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熊绶春见大势已去,想向解放军投降,副军长谷炳奎大哭说:“这可不行,我们不能对不起校长。” 在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对于国共双方来说,战略意义均非常重大。在中共方面这场战役的成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跨过长江继续南下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而国民党方如果失守长江那么其政权将持续向南缩小对于南京这个总部来说岌岌可危。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团突破了郑州和开封持续南下打击国民党,这让率领国民党第三军的张淦和十二军的黄维非常头疼。他们迅速东缩至徐州,想要利用死守津浦及陇海两条铁路线的方式来抵抗解放军的进攻。 但是此时国民党守卫徐州的总司令刘峙不懂军事谋略,他的军事布局极其草率且充满漏洞,这给了解放军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子。 在切破了解放军津浦及陇海的防守线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举在这里歼灭了10万国民党军,其第七兵团连带司令黄百韬全部阵亡。 此时黄维军团的压力剧增,国民党徐州副司令杜聿明奉命去支援黄维军团的时候遭遇到解放军的伏击后因协调失误让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再次被解放军全部歼灭,而杜聿明本人也被共产党俘虏。 国民党军队接连的失利让镇守在长江一带的军队开始人心惶惶。不少国民党军士趁着战火纷纷逃离。此时镇守在徐州东部的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心里也非常不安,此时他已经不在乎谁能赢了,自己只想活命而已。 在听闻了曾经黄埔军校的同学、现任共产党野战军副司令陈赓的私下劝解后,熊绶春有了起义归顺共产党的想法。 与其等着被解放军打死不如顺应大势及早起义,不仅可以保得性命说不定在那边也能挣一个好前途。他把这个想法悄悄地告诉了自己的副军长谷炳奎想劝说他一起起义。 谷炳奎听闻自己直接上司的想法后非常不赞成,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决一死战的时刻怎么可能投降起义,他劝说熊绶春放弃这种想法,拿出了蒋介石做说法称他们这些在黄埔成长出来的人不能对不起蒋介石的栽培。 谷炳奎的声泪俱下让熊绶春的起义想法变得举步维艰,如果不能说服副军长这个起义根本干不起来。他这个举动也被胡琏发现最终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在淮海战役最后的总攻中,熊绶春不幸阵亡而他的副手谷炳奎却逃过一劫后在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