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为“太郎”和“次郎”,引起了一些人对他的批评,指责他是“亲日”、“走狗”。对此,姜文回应说:“如果有时间,请多读一些书籍。” 信源:姜文把孩子送回老家照顾 全力以赴赶《太阳》.新浪网 1963年出生的姜文,自幼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影剧团的翻译。 他从小就显示出对文艺的浓厚兴趣,1970年代随母亲赴云南插队生活的经历,让他打小就懂得什么叫“真实的生活”。 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与何冰、胡军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他凭借《芙蓉镇》一炮而红,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如《红高粱》中的余占鳌。 可姜文并不满足于“红”,他想“说话”,于是他自己拍电影。 1994年自导自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崛起的先声,那种打破常规叙事、夹杂回忆与现实、意识流的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此后无论是《鬼子来了》的黑色幽默,还是《让子弹飞》的台词锋利、节奏凌厉,再到《一步之遥》的浮华诡谲,都透着一种“姜文式”的野性与张扬。 他是那个在镜头前敢“发疯”的人,也是在幕后几易剧本、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导演。 他骂人时“火药味十足”,拍戏时“精益求精”,生活中却爱读书、爱写字、对艺术有着近乎偏执的执念。 有人说姜文是“电影圈的鲁智深”,外表粗犷内心细腻,一路披荆斩棘,只为拍出他心中的“好电影”。 可谁也没想到,有一天,风波却不是来自他的作品,而是他给孩子取的名字。 他的三个孩子,大女儿名叫“姜一郎”,两个儿子分别叫“姜太郎”“姜次郎”。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 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质疑他的命名方式过于“亲日”,甚至上升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还了得? 中国人给孩子起日本名字,哪来的文化自信?”、“这三名字一听就是动漫里跑出来的角色”…… 更有甚者,把他三个孩子称作“三郎党”,拿来恶搞调侃,说“姜文是不是小时候看《浪客剑心》看多了”,甚至有人翻出了他早年和中日合拍片的合作经历,揣测他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倾向”。 舆论愈演愈烈,甚至在几个大论坛被顶到了热搜榜。一时间,“姜文子女取名风波”成了饭后谈资。 他就觉得,这名字有种朴素的节奏感,简单有力。 而“一郎”这个名字,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在中国文化里,“郎”字常用来表示男孩,姜文却把它用在女儿身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隐喻。 他曾在私下说过:“我女儿是家里第一个孩子,是我心头的‘郎’,无关性别。” 至于“太郎、次郎”,更像是延续了“郎”这一风格,体现出一种家庭中的排序逻辑。他并没有考虑地域文化的问题,只是觉得这样念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感。 况且,在古汉语中,“郎”本意就是“少年男子”,唐宋时期就常用,比如“郎君”、“亲郎”等,是中式美学的一部分。 只是,网友并不买账。在如今“爱国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任何带有“日式”色彩的事物都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 一些激进网友甚至翻出他妻子周韵的采访视频,断章取义地说她“曾去日本旅游十几次”,进一步强化“亲日”的标签。 面对这些非议,姜文一言不发。他向来不爱在网络上发声,更不会为了风评而解释自己。反倒是他的朋友冯小刚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这年头,取名字都得按网友情绪来了?” 这场风波,最终也没个正式收场。有人选择理解,也有人继续嘲讽。 但对于姜文来说,或许他早已看透这一切。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就说过:“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我只管我想拍的。”
姜文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为“太郎”和“次郎”,引起了一些人对他的批评,指责他是“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4-09 11:28:5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