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去世后,一张罕见的遗容,镜头中的她躺在鲜花丛中,身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0 00:10:17

2004年,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去世后,一张罕见的遗容,镜头中的她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崭新的旗帜,神态十分安详。 2004年6月1日,一张照片悄然传开,照片中,豫剧大师常香玉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一面崭新的旗帜,脸上带着平静的表情,仿佛只是在舞台上小憩。这位81岁的"豫剧皇后"离世的消息,让整个戏曲界陷入悲痛。 回看1951年,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为捐献一架战斗机而奔走全国。那时的她,早已不只是一名戏曲演员,更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为了筹集资金,她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剧社的卡车、自己珍藏多年的首饰,甚至动用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 "国家需要战斗机,我们就演戏筹钱。"常香玉当时这样对剧社成员说。经过数月的艰苦演出,她成功筹集到15.2亿元旧币,捐赠了一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取名"香玉剧社号",支援抗美援朝战场。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也鼓舞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1953年,常香玉更是带领剧社远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她用豫剧的唱腔,为志愿军战士们带去了家乡的温暖和力量。一位曾经观看过她表演的老兵回忆:"战士们坐在战壕里,听着常老师唱《花木兰》,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花木兰》是常香玉艺术生涯的代表作,也是她与丈夫陈宪章共同打造的经典。1944年6月3日,两人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了婚礼。陈宪章比常香玉大六岁,是才华横溢的豫剧编导。为了和常香玉在一起,他甚至辞去了官职,与前妻离婚。婚后,他们携手创作了多部经典豫剧作品,《花木兰》更是成为常香玉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 然而,1947年的一场灾难打破了这对夫妻的幸福生活。陈宪章因从事进步文艺活动被国民党逮捕。常香玉为了营救丈夫,四处奔走,几乎耗尽了家产。她曾经连夜赶路,托人送信,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嫁妆首饰。最终,她的执着感动了许多人,多方斡旋之下,陈宪章终于重获自由。 在常香玉的遗容照片前,站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女子——小香玉,原名陈百玲。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被视为常香玉衣钵传人的"孙女",实际上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是常香玉丈夫陈宪章与前妻所生儿子的女儿,一个在法理上的"继孙女"。 常香玉的艺术道路始于艰辛。1923年出生于河南巩义的贫苦农家,原名张妙玲的她,9岁时就跟随父亲张福仙学艺。父亲为了让她练好功底,训练极为严苛,甚至不惜打骂。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为她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然而,家族老一辈人认为唱戏是丢人的行当,不允许她姓张,甚至拒绝她百年后入祖坟。无奈之下,她拜了一个姓常的人为义父,从此改名常香玉。 这段身份转变的经历,或许是常香玉后来对"小香玉"格外关爱的原因。她将小香玉视为亲孙女,倾力培养她的豫剧才华,甚至将自己的艺名传承下去,赐名"小香玉"。常香玉对小香玉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够经常表演《花木兰》《白蛇传》《拷红》等传统剧目,让"常派"豫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小香玉确实天赋异禀。1988年,她获得全国豫剧大赛"香玉杯艺术奖"第一名,并获全国豫剧电视大奖赛青年组最佳演员奖第一名。这些成就让常香玉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把她当作豫剧继承人来培养的决心。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两代人的艺术理念开始出现分歧。小香玉想突破传统,将现代元素融入豫剧,不再固定表演那些传统剧目。她曾说:"对于传统艺术来说,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要。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用最新、最炫的音乐技术来包装最传统的唱段,目的不是改变经典,而是更好地传播经典。" 常香玉则坚持传统,认为豫剧应保持其原始纯粹的样貌。在她看来,小香玉的创新尝试是对传统的破坏,甚至批评她把豫剧商业化,利用"传承人"身份谋利。虽然两人多次沟通交谈,但始终各执己见,未能达成共识。 这种代际矛盾最终导致了常香玉在遗嘱中的一项决定——"常香玉本人将无条件收回陈百玲对小香玉艺名的使用权"。从法律角度看,艺名作为一种人格权的客体,具有人身专属性,不能通过协议约定放弃、转让或继承。这意味着,即使小香玉继续使用这个艺名,也不会受到任何法律影响。常香玉的这一举动,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反映了她对豫剧传承方向的担忧。 讽刺的是,尽管两人在艺术理念上背道而驰,但她们的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让豫剧被更多人看见,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今天的小香玉已嫁给富商攀泽峰,育有一子,生活幸福。而她依然活跃在豫剧舞台上,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门古老艺术,或许这正是常香玉所期待的结果。

0 阅读:0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