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周”,并非周朝或者周文王之“周”,而是周天之“周”,譬如现今所说的“周长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5-04-10 12:48:27

周易之“周”,并非周朝或者周文王之“周”,而是周天之“周”,譬如现今所说的“周长”之“周”。所以,《周易·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知周乎万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针对“易”说的,“易”字是日、月两个字的组合,日月运行一岁就是“周”。古人以日月观天象,察金木水火土五星运动而知宇宙变化,这就是“周易”。 “周易”不是文王演卦而创,在此之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那么,是不是周文王依据包牺氏作的是先天八卦,文王据此演绎了后天八卦呢? 首先,“河出图,洛出书”本身就是个传说,“圣人则之”也是含糊其辞的“记载”,这个“圣人”究竟是谁呢?《系辞》似乎是言之凿凿,但依然不能肯定“圣人”究竟是谁。于是,假托于“包牺氏”。包牺氏即伏羲,伏羲氏应当是创世神话,如何“作周易”? 古人作书多有伪托,《系辞》即假借孔子之名,实则汉代易学家所为,孔子“述而不作”,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论语》是其学生整理的类似听课笔记之类的言论记录,不是孔子亲笔所为。 古人著述或者制定规则,必定引经据典,无成例或者古人没有说过或者做过的,便都是无稽之谈。如果《周易》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那就更是荒诞无稽之说了。所以,假借“圣人”之名而传周易,这是包牺氏、文王演八卦传说的根源所在。因为有个“周”,便附会于周文王,周易就变成了周朝的“易”。 那么,周易八卦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千古之谜,谁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发明了先天八卦,又是谁推演了后天八卦。从先天卦到后天卦的方位变化来看,这期间隐藏了宇宙变化的奥秘,我认为这种演变大概是地球磁极位移的记录。古人以“先天”、“后天”记载宇宙所经历的大的演变,恐怕就是现代科学所言的冰川效应,或者是史前文明与新的文明周期的更替。 或者,《周易》是古代观测天象以预测人与事的卜筮记载,犹如殷商龟卜卜辞多以符号记录一样,八卦则是以阴阳两个符号配以卜辞的卜筮资料。后人总结归纳前人的记录,保留应验的部分而成《周易》。因无所宗,便托名包牺氏、文王而得以流传。相比较而言,我更取向于这种猜想。 总而言之,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八卦而成《周易》只能是传说而非史实。 学习《周易》始终有一个疑问,无论先天图还是后天图,为何北在下而南在上?难道古人是以南半球的视角画的八卦图吗? 诸多难以揭开之谜,也为《周易》蒙上了更深一层的神秘外衣。其实,《周易》并不神秘,所揭示的就是宇宙形成与宇宙周而复始变化的基本规律。但是,古人是如何探知宇宙奥秘的,又是如何揭开宇宙运动法则的,却是一道永远难以破解的谜题了。

0 阅读:9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