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广西女子自称是毛主席的女儿,工作人员认为对方是骗子,毛主席却连忙表示:“让她来,我想见见她。” 1958年的北京,中南海内一场特殊的舞会正在筹备。这场舞会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者不仅有国家领导人,还有专门被选派来担任伴舞任务的文工团演员。 在被选中的文工团演员中,有一位来自广西贺县的年轻姑娘岑荣端。从小热爱舞蹈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北京的文工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 舞会当天,岑荣端看到了许多如雷贯耳的领导人物,包括王光美、康克清、朱德等。很快,毛主席也来到了现场,他高大的身影和亲切的笑容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同事介绍,岑荣端有幸成为了毛主席的舞伴。在交谈中,毛主席询问了她的名字,并建议她改名为"岑云端",说这个名字像"彩云之端"一样优美大气。 让岑荣端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她的民族身份。当时她自认为是汉族人,但毛主席却说她是壮族。这个判断让岑荣端十分惊讶。 回家后,岑荣端专门写信询问父母自己的民族身份。父亲的回信证实了毛主席的判断,原来她确实是壮族,只是出生时被登记为了汉族。 从1958年到1966年的八年时间里,岑荣端多次参与中南海的文艺活动。每一次见面,毛主席都会和她聊天,询问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在这些交往中,毛主席展现出了一位长者的关怀。他不仅关心岑荣端的工作发展,还会给她提出建议和指导,这让年轻的岑荣端感受到了父辈般的温暖。 1966年离开北京后,岑荣端在新疆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作为一名文工团演员,她继续在新疆从事着舞蹈相关的工作。 在新疆的日子里,她经常想起在北京的那段时光。特别是那些在中南海与毛主席交谈、跳舞的回忆,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中。 远在天边的新疆,与北京相隔万里之遥。这样的地理距离,让岑荣端无法像从前一样经常参加中南海的文艺活动。 七年的时间里,岑荣端一直没有主动联系过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她深知领袖日理万机,不敢轻易打扰。 1973年,岑荣端终于下定决心,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中,她详细讲述了自己这些年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信的内容不仅包括她个人的近况,还表达了她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在信的末尾,她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一位广西女儿"作为署名。 这封信通过正常的信件传递渠道,最终送到了中南海。当警卫员向毛主席报告"您的广西女儿来信了"时,毛主席立刻就想到了岑荣端。 收到信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找来了文工团的赵淑琴。他询问赵淑琴是否认识岑荣端,得知两人关系很好后,便让赵淑琴代写一封回信。 在回信中,毛主席表达了对岑荣端的牵挂,并邀请她在春节期间回北京探望。毛主席在信中写道:"一走就是这么多年,也不见你回来看看我。" 这封回信很快就寄到了新疆。对于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能够收到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回信,这是何等不寻常的事情。 当时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并不理解,为什么毛主席会对一个自称是"广西女儿"的普通文工团演员如此重视。有人甚至怀疑岑荣端是否在冒充什么身份。 但毛主席却表示:"让她来,我想见见她。"这句话,不仅打消了工作人员的疑虑,也为这段跨越七年的父女情谊,掀开了新的篇章。 1974年春节期间,岑荣端如约来到了北京。在赵淑琴的陪同下,她再次踏入了中南海的大门。 这次相聚持续了五天时间,毛主席特意安排她在中南海住下。在这五天里,两人不仅一起喝茶看京剧,还下起了象棋。 毛主席还为岑荣端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本她非常喜欢的书。这本书的扉页上,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岑云端"三个字。 从此以后,岑荣端正式改名为岑云端。这个名字不仅寄托着毛主席对她的期望,也见证了这段难得的父女之情。 临别之际,毛主席给了岑云端300元作为车费。他们约定,以后每两年见一面,不要再像之前那样音讯全无。 1975年,岑云端再次来到北京探望毛主席。这一次,她发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 警卫员告诉她,毛主席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见外人了。但毛主席依然坚持要见她,这让岑云端深受感动。 这次见面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岑云端来说却格外珍贵。因为这成为了她与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一条震惊全国的消息传来:毛主席逝世了。作为首批入京悼念的代表之一,岑云端参加了毛主席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岑云端表达了对毛主席深切的哀思。从1958年初识,到1975年最后一面,这段跨越17年的父女情谊就此画上了句点。 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岑云端说:"他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给了我父亲般的疼爱。"这句话,道出了一位普通群众与伟大领袖之间真挚的情感。
1973年,一位广西女子自称是毛主席的女儿,工作人员认为对方是骗子,毛主席却连忙
麻麻赖赖
2025-04-10 16:31:54
0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