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班长赶紧拉住他:“别冲动,咱们还有希望!” 1979年初,中国边境线上响起了阵阵炮声。在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后,这个曾经接受过中国203亿美元援助的国家,竟开始不断在边境地区挑衅滋事。 当年的越南刚刚在美军的轰炸下获得喘息,便迅速与苏联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这份条约不仅标志着越南倒向了苏联阵营,更意味着它将成为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代理人。 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不仅公开宣称要建立"印支联邦",还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事端,甚至多次越过边境线进行骚扰。 面对如此局势,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为了确保战事顺利,他亲自任命熟悉南方地形的许世友将军担任东线战场总指挥。 1979年2月,第41集团军361团8连正在越南北部执行穿插任务。这支部队肩负着直插敌后的重要使命,但在穿越一片浓密丛林时,突然遭遇了越军的伏击。 枪声在丛林中炸响,越军的火力点似乎遍布四周。8连连长陈伟利立即组织部队展开反击,试图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在这场遭遇战中,一支由陈书利带领的小分队主动承担起了断后任务。他们用密集的火力吸引越军的注意,让主力部队得以安全撤离。 然而,战况愈发激烈,越军的包围圈也在不断收缩。在混乱的战斗中,陈书利和其他六名战士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这七名战士分别是班长陈书利、炮手胡清祥、后勤组长韦程儒以及战士熊武俊、马战社、陈武贤和黄志荣。他们中有三人在战斗中受了轻伤,整个小组仅有三支步枪可用。 当他们找到临时隐蔽点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越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密集的枪声不断在四周响起。七名战士面临着生死抉择:是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是寻找突围的机会。 在这片陌生的越南丛林中,陈书利迅速组织起了七人临时战斗小组。经过清点,全队只有三支半自动步枪和数枚手榴弹可用,装备条件十分有限。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陈书利决定将三支步枪分配给身体状况最好的三名战士。其余四名战士则负责携带手榴弹,随时准备配合作战。 通过仔细观察地形,陈书利发现他们所处的洼地十分危险。从战术角度来看,这个位置容易遭受敌人的居高临下攻击,不利于防守。 在河边,他们发现了几间破旧的房屋,这些房屋虽然简陋,但却是绝佳的防御阵地。陈书利立即带领小组转移到房屋内,开始布置防御工事。 房屋内堆放着大量的化肥袋,这些化肥袋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七名战士立即行动起来,将化肥袋垒成简易的掩体,并在墙壁上开出射击孔。 化肥袋虽然简陋,但却成功挡住了越军的第一波进攻。面对敌人的密集射击,这道临时工事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越军发现正面进攻无法奏效时,开始改用轻机枪扫射。子弹穿透了竹墙,情况变得更加危急。 陈书利立即调整战术,让三名持枪战士分散在不同位置,形成交叉火力。其他战士则准备手榴弹,随时准备投掷制造烟幕。 在一次越军的猛烈进攻中,陈书利发现敌人正在调集更多兵力。继续固守已经不是明智之选,必须寻找突围的机会。 夜幕降临时,陈书利抓住战机,命令受伤的战士先向北方撤离。三名持枪战士则轮流掩护,确保同伴安全撤离。 战士们紧密配合,有条不紊地实施突围计划。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每个人都严格执行陈书利的命令,保持着战斗队形。 在突围过程中,陈书利和战友们不仅成功摆脱了越军的围剿,还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统计显示,这支仅有七人的小分队共计击退了数百名越军的围攻。 陈书利个人在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他凭借着精湛的射击技术,单独击毙了20名敌军。其他战友们同样英勇作战,每个人都至少击倒了十余名敌人。 在成功突围后,七名战士终于与大部队取得了联系。当他们重返部队时,所有人都为这个创造了奇迹的战斗小组欢呼。 这支小分队的战斗经历很快传遍了整个战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和能力。即使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出惊人的战果。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七位战士的英勇事迹引起了全军上下的关注。他们不仅展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更体现了中国军人团结一致、永不言败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后,亲自为七位战士颁发了"战斗英雄"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全军将士英勇作战的褒奖。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美术工作者将七位战士的事迹改编成了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这本连环画出版后在全国广受欢迎。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团结一致、智慧应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1979年2月,我军7名战士被越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一个战士准备拉响手榴弹同归
历史视野解码
2025-04-10 18:13:21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