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进军汽车赛道时,其实留给小米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纯电轿跑是特斯拉的主场,过往挑战的厂商纷纷折戟。
当时的国产厂商都是避开特斯拉,做差异化竞争,主攻家庭 SUV,可行,符合中国宝宝体质,但是挤满了友商。
市场分析结合用户群体,小米最终还是选择了最艰难的赛道,做性能轿跑。
打的就是精锐,动的就是 34C 和特斯拉的蛋糕。
发布那段时候,汽车行业的几个老前辈们,时不时过来踩一脚,再冷嘲热讽几句。
“不知天高地厚啊”、“几斤几两”
“收手吧军儿”
因为产品用心,品牌势能,加上些许运气的成分,小米 SU7 真成了!
八个月交付 13 万辆,刷新汽车行业的历史,产能远远跟不上订单。
一下成了国产新能源的里程碑事件。
成了标杆车型。
后来的事儿你们就都知道了。
眼馋,嫉妒,觉得我上我也行。
他们当时不敢,但是你干成了。
他们没觉得是你牛逼,他们都盼着你死。
实事求是
牛逼